露西娅逃离的29个春天-(意)玛丽亚

阻碍同时也是支撑。万事万物都是这样。

微信读书共读书。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融合了历史叙事、推理分析和家庭伦理戏。以女儿的视角,去寻找露西娅自杀的真相,以此展现了她悲惨的一生。

露西娅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婚姻的不幸,她是当时引起轰动的特殊角色,又是特定时代下无数女性的缩影。

大环境上,露西娅经历过特殊的时代,即二战的出现。作为带有强烈家庭幸福属性的书籍,蒙哥马利、隆美尔和墨所里尼应该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出现在此类题材的书中。但是作者对二战中的几场战役给予详细描写,单独拿出来同样可以作为了解二战的资料。由二战的混乱,自然联想到当时意呆利的社会也绝非文明社会。深入而言,看到如今宣扬男女平等的欧洲中,以追求浪漫出名的意呆利,女人也要拼命生儿子,会遭遇丈夫的家暴,为了谋求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依然竭尽全力。外国的月亮不会比较圆,社交媒体上有很多人提醒,意呆利男人的嘴是骗人的鬼。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个人的不幸依然有多个原因构成。

于个人而言,是露西娅不幸的婚姻。遇到有家暴属性又好吃懒做的丈夫、把露西娅当作仆人的家庭、贫困的生活条件等积累之下,怎么都觉得离婚是最好的选择。诚然,露西娅的婚姻并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家庭为了实现财产增值,强迫她和路易成婚。一方面如果自己能实现财富自由,虽然不能完全让不幸的婚姻消失,但是一定可以减少很多。另一方面,自由婚姻下,自己的选择可能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婚姻中的不快之处。

婚姻幸福来源的组成,除却财富,还有情感反馈。不管是《一句顶一万句》中的逃离丈夫吴摩西的吴香香,果断跟着老高,还是露西娅和朱塞佩逃离各自婚姻后的同居生活,尽管两者依然面临经济问题,要处理婚姻中的鸡零狗岁,但是两位女性却对婚姻有了新的期待,日子怎么可能和谁过都一样,总要找到那个可以有一万句话说的人。

于社会而言,是大众普遍的悲剧。最典型的一点是彼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离婚成为非常奇异的存在。司法进步不管是男女平等,还是社会的整体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大多数人连做选择题时,在四个选项中选一个都会出错,更不要说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一个人共度余生。结合现实,一方面,法律上应该为修整婚姻的错误提供保护和便利,毕竟可能是有人头昏了才促成了婚姻;另一方面,社会观念上需要对其有不同认知,至少对正常离婚的夫妻,给予正确的态度。

另一个和当下社会问题很相似的一点是,很多岗位上没有人,同时很多人无法找到可以温饱的工作。朱塞佩和露西娅噶满怀希望前往米兰时,和如今满怀希望前往北上广的年轻人一样,期望在大城市获得更多的机会。不过大家后来都发现,大城市的机会是无限的,年轻人同样也是无限的。即使两人相爱,甚至还有接近殉情的情节,但是有情饮水饱的日子只能在短时间内存在,最终回到生活还是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很多穷人在吃不到面包的绝望中迷失人生的意义。最后,露西娅能做的只有帮孩子选择到一个更可能过上好日子的城市罗马,不让自己的悲剧扰乱孩子的生活,创造了只有母亲才有的奇迹。

作者在分析母亲的自杀动机时,采用推理中经典的列车时间表故事,通过地理位置、车票时间等各类数据分析,排除一切可能,得出母亲爱的智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