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不知道,只要“看见”,就是一种鼓励!就能发掘内在动力!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小时候在课堂上,当你对一道题非常有信心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渴望老师在小手林立中点名让你回答?

当你心目中的男神女神经过时,你是不是表现得特“出众”或者凹造型快发麻了?

当你汇报时,正状态良好侃侃而谈,领导出去接电话,你会不会想放慢速度等他回来?

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表达看见他们做到的,即是鼓励,无需更多评价。

很多家长希望发掘孩子的内在动力,认为多表扬少批评就行,说你好棒,你好厉害,你好聪明……这些表扬和评价是能给孩子很好的感觉,但是会有很多弊端。

第一,早已麻木。

因为不走心啊!画画好棒,吃饭好棒,连上大号都好棒,这个词孩子习惯了,觉得我本来就这么厉害还用你说?

第二,缺乏动力。

很多学龄期家长头疼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拖延,不自信……这些情绪哪里来呢?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鼓励和表扬”(来源附后)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甚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第三,潜在打击。

这些表扬的话只能用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当他做不好时,这话就不适用了,批评又会打击孩子。

于是家长们在寻求表扬和批评之间的道路,只找到了沉默,但对于享受惯表扬的孩子,沉默也是种批评。

这表扬好比糖果,孩子吃多了,蛀牙了,仍旧不吃不行。

怎么办呢?让我们有请鼓励上场。

正面管教有三种类型的鼓励,今天介绍其中一类:看见型鼓励。

代表句型:妈妈看到/注意到你+客观事实。

举个栗子:

我家大宝谷哥是个观察型、思考型的宝宝,去早教机构上课,不管是已经会的还是不会的,他不一定跟着老师做动作,喜欢看别人。

两岁多有一次,谷哥也是一开始不肯跟着老师单脚踩按摩大球,由于很靠近老师坐着,老师就在他面前很滑稽地演示踩球动作,这种游戏式沟通终于让他起来踩球了,还没三秒钟,完成一次动作就又坐了下来,看别人玩。老师也没招了。

之前我遇到这个情况,就说你看他们玩的很开心,踩很久,你也很厉害的,肯定更久——效果很不好,孩子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踩很久就不厉害了,直接放弃尝试。

后来我说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或者妈妈一个人玩很孤单,你来陪妈妈——效果有时好有时不好。

那天,我出新招了。

我装作非常惊喜、用非常好奇的语气问啊谷:“妈妈看到你在球上踩了三秒钟耶,你是怎么做到的呀?”

啊谷听见,愣了一下,即刻站起来去拿球,一边踩一边说:“就是这样啊,你看,脚要歪一点点。”

这次我真的惊喜了,他自己马上就能总结经验并表达出来,我就进一步顺着他的话帮他说得更明确:“是这样啊,球歪这边,你的脚就跟着歪这边一点吗?”

他好像遇到知音一样激动,“对啊,就是这样,球歪前面,脚也歪前面,球歪后面,脚也跟着歪后面,你看,你看!”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做示范,踩的时间也越来越长,5秒,10秒。球跑了马上去追回来再踩,动力十足!

这就是鼓励,而非表扬。表扬只能表扬优点,而鼓励是关注他具体做到的!虽然非常微不足道也都值得鼓励。

也许其他小朋友能踩5秒,但是,如果去比较,家长就会失望,焦虑,批评。

而鼓励,表达出看到的具体事实,关注孩子做到的,以及怎么做到的。接着,再启发他思考,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不知不觉地提升能力。内在动力就是这么产生的!

举一反三:

如果一个孩子考了98分,欢欢喜喜的回家,有的家长会问,那两分去哪里了?你是不是不认真?——这是关注孩子做不到的,是批评与打击。

有的家长说:98分耶,太厉害了,你好聪明。——这是表扬,不走心,而且重天赋而忽视努力,让孩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爸爸看到你的努力,你也为自己自豪吧?

再补充一句:我们一起看看得到的分数是如何拿到的,也许会知道没拿到的该如何拿了。

这样的鼓励可以培养“胜不骄”。

如果孩子考了59分…怎么办呢?男女混合双打?

之前总是被夸聪明的孩子,可能要怀疑自己智商了,无法掌控感让他们对失败束手无策;而之前被鼓励努力的孩子,会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可以获得掌控感,觉得我要再努力一点。

而且你还是能这么说:我们一起看看得到的分数是如何拿到的?也许会知道没拿到的分该如何拿了。

这样的鼓励可以培养“败不馁”。

附: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成绩好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