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转发给我一个链接让我助力,一看是收纳盒,她说春天来了,又到收拾整理衣物的时候了,今年打算学学人家,买几个收纳盒好好理理。
我转身默默打开了自己的衣柜,又默默地关上,实在是无从下手。我不知道是不是别人也跟我一样,家里东西越堆越多,越堆越乱,到最后,自己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用的东西,一直用的其实也就那么几样。
晚上看书的时候,看到书中有一个概念,记得在另外一本书里面有不一样的解释,于是开始找寻那本书,想比对一下出入在哪里。
可我在书柜、书桌、飘窗以及平时常放书的沙发角落,都没有找到,气急败坏之余决定彻底把家里理一理,我要扔扔扔!
首先,我把衣柜的衣服全部拿出来堆在床上,然后开始整理,可一个晚上并没整理出什么花样,看一看这件衣服还能穿,留着;看看那件衣服某某某送的,留着;想一想这件衣服,颜色虽然老气,可是将来年纪大了说不定就能穿了……
我终于发现,我家里就三样东西,而且是永远也扔不掉的三样东西。
三样扔不掉的东西
1、也许还能用的东西
整理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东西看起来也还能用,比如快递纸箱,想着哪天寄东西的时候用得到;磨脚的鞋子,想着多穿穿应该就会好;款式老气的衣服,想着也许能穿来做家务;破了一个口子的碗,想着或许哪天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能救急……
然而事实是:几乎一个月寄不了几个快递,要寄的时候也很难挑选到合适的纸箱,索性加一点钱让快递公司提供;每次出门,总是挑选舒适的鞋子穿,磨脚的鞋子一直在那静静躺着;做家务的时候,也几乎不会特意去换衣服,重要的是,想换也找不到那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的碗,在碗柜的最深处,从年头躺到年尾,从来也没挪动过……
2、不能用但有特殊意义的东西
很多东西,明明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可就是不舍得处理掉。
有一种是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通常是特定情景下留下的一些物品,比如我人生的第一双高跟鞋,每次搬家的时候都不舍得扔,只要一看到它就仿佛看到自己刚毕业的模样;我考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资料,跟着我已经挪了好几个地方,一看到它们,就想起自己当时奋斗的样子。
有一种是朋友送的礼物
还有朋友送的一些礼物,很多已经用得很破旧了,可一直留着;有很多甚至都没有用过,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一直留着,好像扔掉,就破坏了那份感情一样。
然而事实是,这些东西被放在杂物间,通常也只有搬家的时候才会翻出来看一看。
3、也许将来能用上的东西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跟我一样,家里总是堆满了各种日用品,粮,油,纸巾,洗衣液等等,总害怕哪天要用的时候就没有了;还有就是看到打折力度特别大的商品,就想买回来,总觉得占了便宜,以后肯定有机会用得到,比如我曾经买过的一套特价功夫茶具,总觉得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泡泡茶,相当划算,相当惬意。
然而事实是:从来没开封过。
拿什么来拯救你,这杂乱的地方
看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我终于明白,整理物品,必须要先整理自己的头脑。
1、以自我为中心,看物品是否需要
任何一件物品,当你想把它带进家门的时候,你一定要以自己为中心,去观察,自己是否当下就需要它,而且是必须一定需要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带回来。比如被商家的促销活动影响而买下的各种“便宜货”。
2、认清与物品的关系:是否合适
任何一件物品,在你拥有它的当下,你就要审视自己与它的关系,你和它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那就果断自己放弃拥有,可以选择送人,或者转售出去,给物品找一个更适合它的主人,发挥物品最大的价值。比如自己已经考试完的复习资料。
3、关注不扔造成的损失:是否合算
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拥有任何一样物品,都希望他们带给我们价值,可有些物品,你拥有它,反而给你造成损失,比如冰箱里一些过期的食品,一直不停地占用你的空间,消耗你的电,甚至在你食用的时候,还让你中毒,那就应该在过了保质期以后,果断处理掉,及时止损。再比如我住的地方,有一套价格不菲的红木沙发,占用了很大空间,我自己还经常撞到上面,那么它带给我的价值就远远低于给我带来的损失,我应该坚决处理掉。
结束语:重新定义住所的意义:舒服的家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定义住所的,在这之前,对于我而言就是个睡觉的地方。我之前一直以为是因为忙,没有时间整理,所以才会导致住的地方很乱,后面我才明白,是因为住的地方很乱,才会导致我不想待在这个压抑的空间里,逃避式地选择早出晚归。
住所,是一个人最私密的空间,是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地方,它的首要功能一定是让人能立刻放松下来,住所里的任何物品,都应该以让自己舒适为前提,所以我们要坚决断绝想要进去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坚决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不合适的东西,最终从精神上彻底摆脱对物质的执念,这样,才能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体验真正的舒适感觉。
断、舍、离,你学会了吗?我准备开始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