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实验的时候听《小炸弹联盟》这本书。书里的印度主人公小时候经历了一次恐怖爆炸袭击,惊恐下丢下了自己的两个玩伴自己逃命。两个好友在袭击中丧生,而自己手臂也受伤了。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想到自己的逃跑行为总会厌恶自己,他就这样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中。后来主人公去了美国学习,美国的自由气息让他一度以为自己已经忘掉了过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直到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美国人普遍不信任穆斯林,而主人公就是一个穆斯林。周围人的不信任态度让他感觉不适,也许被孤立的恐惧使他又重回了自我否定的阴影里,已经完全康复的手臂又感觉到了疼痛,这样的疼痛不是生理上的而且来源于内心。倍受煎熬的他休学回到印度,并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一位致力于使用非暴力手段为穆斯林争取被公平对待权利的2号男主,并成了朋友(为了方便,后面叫他小甘地)。后来,小甘地组织了一场游行,以为这次活动会引起大轰动的他却被粗暴的警察嘲笑,事后发现媒体也根本没有理睬他的“壮举”。世界就控制在媒体手里,而媒体只关注消费者。理想被现实打败的时候有人重整旗鼓有人走向反面,而小甘地是后者。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他成功谋划了一次发生在市场的炸弹袭击,与数年前的爆炸案如出一辙。小甘地在事发后躲了起来,最后死于饥饿。我们的主人公在爆炸案前夕收留过小甘地,于是被当做共犯抓了起来,曾经的爆炸案受害人成了新爆炸案的嫌疑人。接下来的漫长审判最终给了主人公清白,但过程中受到的质疑给本就处于阴影中的他造成的伤害不会随之结束。主人公最后离群索居,断绝跟外界一切往来,孤独的死在公寓里。
听完这样一个故事,心情非常抑郁。也让我开始想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什么有的事情会无休无止的发生,就像永劫轮回。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到书里的一个细节,主人公再次回到印度后,爆炸中死去好友的父母邀请他去他们家喝下午茶。这次见面显然会让他想起自己懦弱的逃跑,他回家问父母为什么好友父母会想见他。他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那些失去至亲至爱的人,往往会不断怀念逝去的人。你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你的存在可以让他们看见逝去的人,这样至少可以缓解他们的孤独和痛苦。”听到这句话,我停下了手头的活,感觉头发都要竖起来了,接着浑身颤抖,眼泪不自觉的流了出来。为什么看到他就像看到逝去的人?因为他带着对逝去人的记忆。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也表达了类似主题——肉体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没有被任何人记住才是。我们需要有对某些人的记忆,也需要被人记住。纵然到头来都是虚妄一场,但这种联结能让人忍受痛苦,甚至死亡。想想古人的那些诗句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看看那些身处绝望境地的人——《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靠着对妻子的思念支撑了下来。回到《炸弹》,主人公与小甘地的悲剧都是因为寻求联结失败,主人公觉得违背了道义,他的道德感使他觉得自己一定会被世人唾弃。虽然实际上并没有人真正怪过他,可他执着的幻想促成了自实现。而小甘地则从虚妄的道义高地跌落下来,一夜间失去了他觉得理所应当的关注。人又是那么害怕失去的物种,得到意外的100块的欣喜填补不了失去100块的痛苦。失去平衡的小甘地走上了极端。
当我们不再为了是否能安全的活着而担心的时候,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追逐金钱又缺少其他目标的人会为了面子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奢侈行为;为了理想奋斗的人也许会说他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但理想往往是从想成为自己崇拜的人开始;出家人放弃了尘世的一切追求大道,这大道也是想融入自然,与自然成为一体;为了家人过得更好,为了爱情的人必须拥有本质上算是牺牲自己的付出与包容。
你想受人关注,你想成为头顶发着光的人。你不想只是“我”,而想成为“我们”。再问一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听从自己的内心,它会为你编织一个。生命想要留下痕迹,它需要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