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温妮斯蒂·马丁博士,密歇根大学主修人类学,后于耶鲁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有超过二十年的写作与社会研究经验。目前与丈夫和两个儿子定居纽约市。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于2015年出版,中文版2019年1月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讲的是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但同时,它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核心内容
1. 在曼哈顿上东区育儿战争的八卦表象之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超级富豪生活的荒谬之处,也能观察到美国精英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怎样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2. 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上东区妈妈团,这是一种用学术视角拉开日常生活距离的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原始部落,更可以运用于个人职场和公司管理。进一步,各种人文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都应该有可能应用于解释观察现实世界,跨界视野的价值正在这里。
3. 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尤其女性面临的巨大压力,部分来源于独自养育孩子。而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共同养育、社群照顾,是一种根植在人类进化中的特质,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利用价值。
第一部分
上东区太太们到底过着什么日子?
一句话概括,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职业女性,看到有钱人过得也不好,我就放心了。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其实,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容易的,只不过她们那种生活充满了钱的味道。
世界各地都有年轻漂亮的女性,盼着嫁入豪门。看到马丁嫁了一个纽约本地有钱人,很可能是个华尔街高管,我们自然会觉得她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前面用了“向上流动”这个词。再加上,从书中的描述也能推断,她跟丈夫真心相爱、相处甚欢,丈夫对马丁也很尊重。这么看,搬到上东区,她的人生确实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但接下来的情节,相当出人意料,简单串联一下马丁在上东区的经历,完全是个过关打怪的冒险游戏。可以说,她是独自背着孩子,进入了一片黑暗森林,到处充满敌意和陷阱。
第一关,买房子;第二关,申请托儿所;第三关,给儿子找玩伴;第四关,买个名牌包。看上去,游戏四个关卡的设置稀松平常,普通妈妈也得应付这些事,一个有十几年纽约打拼经历的女博士,再加一个有钱老公,轻松升级似乎毫无难度啊。
千辛万苦闯到了第四关,这一关,回应了中文版的书名《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在爱马仕的品牌故事里,宣传的是这只包跟法国女歌星 Jane Birkin的渊源,说它是个方便旅行、出差、坐飞机的实用提包。但说真心话,大概是因为用料过于扎实,这包即使最普通的牛皮款,本身就超过1公斤。对于一个普通妈妈来说,要带各种孩子用的东西,还要拉着甚至抱着孩子,完全不需要这么沉的一个包。
但马丁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她要的根本不是日用的手提袋,而是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武器。那几年,铂金包大热,马丁还是得四处托关系,最终还是丈夫出差去东京,才带了回来。
这些情节听上去似乎虚荣、荒诞又无聊,这真的是曼哈顿最有钱的人过的日子吗?是不是因为马丁的丈夫不够顶级有钱,她的上东区生活才格外艰难?还真不是,上东区的贵妇们日子都不好过。
她们严格控制饮食,在健身课上练到双腿灼烧,酸痛难忍,为了保持年轻美貌,毫不松懈,永不停息。她们不用工作,可一分钟都不闲着,参加各种午餐会、拍卖会,给学校募捐,为医院筹款。她们精心挑选孩子出生的月份,送一两岁的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连玩游戏的能力都得专门训练。
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么一群吃穿不愁,甚至钱几辈子都花不完的人,为什么还要拼得面红耳、赤青筋暴露?还要争抢学位攀高踩低?
也许可以用《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那句话来回答,“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上东区的人们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没有人敢松懈,由富返贫的事情也可能发生。既然已经爬上最高层,那唯一的变化就是变坏,掉下去。
第二部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用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大都市生活。书中的第一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正文叙述之前,都插入了一段“田野调查笔记”。
所谓“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人类学最早的工作方法。它需要人类学家深入到被调查的真实环境中,忠实记录被调查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里,马丁跟别的上东区妈妈一样找房子、送孩子、健身、买名牌,是很典型的参与式观察。而且比起过往,人类学往往研究弱势族群、少数团体和蛮荒部落,白人学者有天然的文化强势。这一次,马丁是闯入了一群普遍社会阶层比她自己高的研究对象当中,这在以往的人类学著作中可不多见。
像马丁这样一个女博士,如果大学毕业没留在学校和研究机构,像人类学这种偏门的学问,是不是就白念了?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误解。马丁和上东区其他贵妇最大的差别,还真是学没学过人类学的差别,这帮了马丁大忙。
每一种学科,其实都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解释世界的框架体系。即便不从事专业研究,一个人也可以用他熟练掌握的学科方法,观察、研究和解释世界。这种基于学科理论的解释框架,使得马丁在跟上东区贵妇厮杀搏斗的时候,时时能够抽离出来,隔开一段距离冷静分析。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马丁的思绪,时不时就会飘到非洲昆桑人或班图人的部落里去。她不是拿着科研经费,做跟自己无关痛痒的学术研究,而是因为人生际遇,用上了人类学方法论,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
第三部分
现代人的育儿焦虑和女性的压力。
马丁在书中引用了社会学家莎伦·海丝的“密集育儿”概念。在海丝看来,这原本只是西方社会和有钱人的特有现象,母亲把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养育孩子,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照顾孩子的情绪,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育。妈妈们也因此精疲力竭、无比焦虑。但显然,这种西方式的焦虑,今天很能引起共鸣,它不光发生在美国,也同样发生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家庭当中。在中国,教孩子写作业气到突发心梗住院的妈妈,也曾在朋友圈刷屏。
纽约上东区的妈妈还可以不用工作,专心育儿,但对于上东区以外,以及全世界的大部分妈妈来说,不但要完成密集育儿的职责,自己还要上班养家。这是个无解的难题!
之所以从马丁的个人经历,讲到一系列的人类学研究,是想分享给今天苦苦支撑育儿军备竞赛的中国父母,孤军奋战并不符合人类本质,即便是曼哈顿上东区的冷酷贵妇,都会对同类施以援手。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1996年出过一本书,书名叫 It Takes a Village,就出自一句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这个理念,是西方工业化社会,从人类学研究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总结
首先,在曼哈顿上东区育儿战争的八卦表象之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超级富豪生活的荒谬之处,也能观察到美国精英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怎样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其次,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上东区妈妈团,这是一种用学术视角拉开日常生活距离的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原始部落,更可以运用于个人职场和公司管理。进一步,各种人文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都应该有可能应用于解释观察现实世界,跨界视野的价值正在这里。
第三个问题,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尤其女性面临的巨大压力,部分来源于独自养育孩子。而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共同养育、社群照顾,是一种根植在人类进化中的特质,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利用价值。
308页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文字活泼风趣,非常推荐阅读,它不仅可以成为你的人类学轻松入门书,还能让你时时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