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作画先做人
从叶永青抄袭事件看中国画的画格与人格
叶永青抄袭事件持续发酵,近日来各种声音对这个持续抄袭他人作品的伪大师进行了花式声讨。声讨的主要打击点就是叶姓画家的人品。抄袭,也就是偷窃;而用偷来的东西去卖大钱、得大名,似乎比偷窃还要更为可耻上一千倍。
在艺术界,借鉴他人风格、学习他人技法、仿照他人创意,这些行为如果不是太过火,被借鉴者一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有太多的计较。但叶永青的仿照程度过高,成了赤裸裸的抄袭,而且这种抄袭还持续几十年,并且以其搏得名气与金钱的双丰收,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不能不说是他人品太差了。
由此,引出了中国画当中的一个独特的命题:“人格与画格”。这个貌似奇怪的命题,说的就是画画的做人与他的作品之间,有着一个对应的关系。这个理论我在多年前的大学中国画课堂就听老师说过,当时也是觉得不能理解。在我们通过辛苦画素描考上大学的前提下,这种理论显得过于高深莫测,以至于在其后多年内,这种说法都没有让我多么信服。直至今时,在这个事件的启发下,我突然就领悟了这种说法的道理。
众所周知,中国画的传统是重视画家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极为看重画家的人品,大家一致认为画家的高尚人格和好的人品是他能否画出好作品的前提条件。
对于画家的人品和作品的关系,中国画行当里早有说法。
六朝时传为梁元帝的《山水松石格》中说,画者只有品格高尚,才能信笔画出笔墨精妙的作品,这个看法透露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早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高层就注意到了画品和人品的关系。
到了唐代,张彦远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他认为自古以来画得好的,都是些身份高贵、人品贵重的人物,那些跑江湖的是画不出好作品的。
到了宋代,郭若虚更是深深地领悟到了这一点,他不但完全认可张彦远的说法,并发扬其论,认为好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其中寄托了画家本人的高雅之情,于此他提出了“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的经典论调。
此论得到了后世画家的鼓掌激赞,元代才子扬维桢对此直接下了论断,说:“故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也”,对前辈的说法予以了明确的肯定和支持。明清以来,这种说法更是得到了广大画家和评论家的身体力行,画坛上盛行着一股健康清新的风气,那就是身为画家,我们不但要比作品,更要比做人。传说中关于画家人品高尚的轶事比比皆是。
既然古人都认为画家的人品是其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应该考虑一下观众的感受,好好做人,安心画画;尤其是那些有着一定身份地位和倡导力的知名人士,更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身端品正,先把人做好了再谈艺术,艺术界才能有个好的风气。
顺便告诫那些禀赋不高,又不愿意刻苦下功夫,还梦想着发财、出名的所谓画家,先淋一场清凉凉的春雨清醒一下,再乖乖回家考虑一下怎么样好好做人;相信有一天你的做人好了,画品自然也就会得以提升。
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