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学电影
我是大葱,我在香港学电影。
从零到一,从一到零。
分享我在香港电影中所学的知识。
这是大葱的第三篇文章。
1:远景,中景,特写
前两篇文章一直在说如何用视听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如何用视听语言更好的表现两个人对话,这节课,我们回归基本,补一补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景别。
关于景别的概念,我们不细谈,只谈景别的电影开场中的实际运用,为了方便我们只把景别说成远景,中景,和特写。
同样的,我们先给剧本:
从前有座山
山里有个庙
庙里面住着一个老和尚
我们来看看电影是怎么实际转化这个剧本的。
从前有一个村子,村子在里面有一个镖局,镖局里面有一群辛苦劳作的工人,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大人物,仔细一看,是李爷。大家争相传报。
导演开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远景,全景和中景。
2:远景和特写的组合拳
远景的作用是交代环境,建立人和环境的联系,从远景到中景再到特写也是最常规的叙事方式。
是否所有的电影的开场,都遵从这样的景别组合方式呢?其实不尽然,《这个杀手不太冷》就给我们展示了另外的一种方式。
《这个杀手不太冷》开场这段戏,开场同样是大远景开场交代环境,当镜头拍到主角时,第一个特写是,扶着牛奶的手,第二个特写是墨镜后眼睛,紧接着后面还是一大段眼睛,嘴巴的特写。
3:电影一定是全景开场吗?
上面展示的全景加特写的开场方式并不常见,那么我们换一个思维,用中景开场呢?
《情书》的开场用了一个中景,6个特写,一个近似90度的俯拍远景,然后是大远景。什么是悲凉?大抵是躺下来感受雪花的寒冷吧,导演使用了一个和人物平行的低角度,直勾勾的注视着女主的悲凉,开场最后的大远景进一步揭示了女主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景别一定要是组合拳吗?单纯的中近景开场可以吗?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开场,采用了一问一答式,近乎两分钟的中近景镜头,完美的开始了这个荒诞而又现实的故事。
当导演使用中景时,背景和动作都退到了次要的位置,人物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
4:如果用电影用特写开场呢?
我们知道特写的作用往往是为了强调,那么特写在影片开头又有什么精妙的作用呢?
上面两个截图分别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与其说特写是为了强调,不如说特写是为了抒情。结合《辛德勒的名单》的整个故事,开场的蜡烛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味道,也有男主角只是点点微光,无法照亮全局的悲凉。《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场,利用国旗在阳光下,露出深深的爱国热情,同时接下来镜头是老兵的特写和全景,也展示了导演的反战情节。
有的时候导演心血来潮,会希望摄影师来个景别的递进,于是就有了运动镜头,用运动镜头完成电影的开场,即交代了背景,又渲染了情感。
电影的本质就是说故事,有的故事开门见山,有的故事含蓄内敛,景别之于词语,一个个好看的景别构成了完美的句子,成就了一段段漂亮的电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