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号线地铁上的人,比预料中的多一些。往常要是这个点儿,地铁里已经不会这么挤了。
9:07,我看了看表。如果顺利,我将在9:47分到达车公庄站,再飞奔着去换乘公交车,下车过两个红绿灯,等电梯,抵达位于26楼的办公室,应该是10点过五分的样子。
幸运的话,地铁上要不了那么久,也许我可以不迟到。但这样的概率极低,且公交的那一段,不能有任何的意外。
产后恢复上班以来,几乎我每天的上班路,都是这么的匆匆忙忙、玄之又玄。大部分时间,会以迟到告终。
这种状态让我很不喜,也可以说非常烦躁。我对自己的不准时深恶痛绝,每次都发誓说明天一定早起。然而,真到了明天,不是又睡过了头,就是早起后各种磨蹭。结果,原本应该平平常常的上班路,又是一样的惊心动魄。然后,接着深恶痛绝,接着发誓……
这样的恶性循环,像一个泥沼,把我牢牢的裹在里面,难以脱身。
我试着分析过原因:对工作本身的抗拒,怎么等也等不来的517,的确有点远的上班路,我混乱的作息,个性的拖沓和磨蹭,常常坐过站或是坐反方向的囧事……林林总总好多条,共同造成了这个结果。
曾经有几个月,天气好的时候,从家到地铁站那一段,我会骑共享单车。那让情况变好了很多,让原本未知的等待变得可控了,整体用时非常稳定,我只要计算好出门时间,按时出门就不会有大问题。
再后来,天气冷了,骑车的体感真的不太好,让本来就不太好找车的骑行又多了一层阻力,就干脆放弃了。
于是,生活仿佛又重回泥沼里。
农历生日那天,我决定早起,也真的坚持了几天。每天在小妞醒来之前,写作、运动、工作一会,很高效,连带着一整天都心情很好。
但这个安排似乎跟家里的环境不太匹配。我一旦进入状态,打字速度极快,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常常把小妞吵醒。为此,总是心怀愧疚。加上进了2月几乎每天都要早起出门,就停止了。
现在回看,这个部分还是要坚持,但内容需要调整,可以是看书,画画,或是用纸笔做些基础的设计和规划。也许,我还可以认领家里的早餐。
作为家里的一份子,我也得参与到日常事务里来呀。更何况,今年本就有计划学一下做饭。婆婆的身体情况未知,也得让她休息休息了。
车公庄站到了,比原计划提早了10分钟,看起来不用迟到了。
上天待我不薄,感谢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