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三件事,虽然方法很简单,但要想真正做好是不简单的。至少之前70天我光记录三件事,并没有觉得自己有进步啊。因而学习了具体记录方法和结果思维的心法之外,我觉得可能还要用到其他的自我管理工具。
果然今天古少侠就来讲讲,还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好三件事。
写“三件事”之前,先“清零”
我的痛点就在这里,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到底哪三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呢?有时决定选择做哪三件事比执行这三件事还要烧脑,还要消耗精力。有时候就会纠结很长时间去决定做哪三件事,有时候为了追求事情的完成率,就会把简单的事情先做,而难做的事情会拖到最后,精力不足,事情反倒没做好。
古少侠说这需要先“清零” :站到原点,重新理一理你和这些事的关系;在“想做、该做、必须做的事情”中间,找出最重要的“三件”。
我的清零能力不足,导致三件事的第一步就失控了。解决方法,我是夜猫子,晚上脑子比较好用,我准备睡前先充分思考,并记录下来,早晨起来就可以开工。多想多练,可能就不会这么纠结了。
做“三件事”时,用WOOP和“加减乘除”
“三件事”的本质是三个结果。所以,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用到WOOP 去执行,通过“执行意图” (If……Then……)制定计划,把每件事做下去。
在做“三件事”的时候,可以利用时间管理提到的 “加减乘除” 的技巧。上班路上思考、写下自己当天要完成的“三件事”,安排进度和计划。碎片时间思考,大块时间执行。下班的路上回顾总结当天“三件事”的完成情况。
对付拖延症
如果一个目标连续三天都留在“三件事”清单,那么这件事需要专门研究一下它为什么会拖延。
拖延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不想,不能,不应该。
“不想”,是心里没有真正重视;
“不能”,是重视了,但能力资源不够;
“不应该”,是环境不允许你做。
我分析了自己拖延的原因,“不想”和“不能”占了多数。
1.破“不想”的四招
1) 想后果:要想想不做的可怕后果,自己是否可以承受?
2) 先开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直击了我的痛点。比如以前每天的输出我力求做到最好,改了又改,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往往就会导致拖延。现在我先把框架搭好,有了基本内容,链接先发,然后回头再修改,做总比没做强,虽然它可能不完美。
3) 不重要的事果断删除,不再想,到需要做的时候再说。
4)很重要难度又高的事,可以用“吞青蛙法” 。选精力最充沛的2个小时做最难的那件事。这个是我最需要强化的,每天早起两小时很有必要,只是寒冬对早起的压力太大了,这个怎么破我还没想到办法。最近替代的办法就是压缩午休时间,冥想10分钟,然后开始工作,不和同事闲聊了。
2.破“不能”的三招
1) 细分目标,降低难度
目标制定要切合实际,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否则就会反复打击自信。如果一直不能完成,任务量减半,直到能做,总之,先从简单的做起,然后再慢慢增加难度。我刚开始锻炼的时候就是这样,快走1公里都会四肢酸痛,后来慢慢加量,现在10公里也能ok了。
2) 找到一个启动点
找到任务中最能打动自己的部分可以让自己开始做,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3) 使用番茄钟
把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定一个25-30分钟的番茄钟。每天能完成3-4组番茄钟,就非常厉害了。
3.“不允许”的可能性:
1) 空间不允许。如果是因为环境太吵,没法做事,那就换个环境。我是不喜欢太安静的地方,太安静会睡着,在家又会有很多杂事干扰,比如收拾一下小朋友的玩具和书。所以咖啡馆我很喜欢,也喜欢大学的图书馆,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每天去上医图书馆写,到了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因为图书馆改造闭馆了,我就去了中科院边上的星巴克写,周边都是中科院的牛人在讨论各种课题,太有促进作用了。
2) 时间不允许。这属于内因,可以从前面两点去找到具体的原因。可以把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做的事情尽量分配出去,用钱来买回一部分时间。
3)人不允许。如果不断被人打断,那么就直接和他沟通,说清你的诉求。
问问自己到底什么在妨碍,然后根据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找到差距,合理归因,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一解决。
“世界上最简单的自我管理工具”其实不简单,以结果和交付的标准来衡量,每天能做好“三件事”,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