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价值分析的方法论:业务分析、财务分析。
可以参考别人的观点,但一定不要依赖他人的结论,否则是永远难以掌握独立的投资能力并具备成熟的投资人格的。
入门步骤
第一步:读至少20篇研报、10年年报,就能淘汰 8 成以上的股民
在企业的投资分析上,初学者最大的问题是“已知”信息都不掌握,说白了就是根本不去查资料、看年报、看券商报告。其实就算一个完全不懂公司分析的人,如果肯去看个20 篇券商研究报告,看过去 3-5 年的年报,再把公司网站上,投资者互动中的问题浏览一遍,也能做到对公司基本信息比较丰富的了解了,哪怕这种了解是碎片化和仅仅处于表象层。
但就是这一步就能淘汰 8 成以上的股民!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忘掉 K 线而去认认真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壁垒。剩下的那 2 成人都是足够努力的,是真正以投资而不是炒股的心态来到市场的。第二步:形成公司分析方法论
剩下的那 2 成人都是足够努力的,是真正以投资而不是炒股的心态来到市场的。
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方法论,公司的资料看得挺多,但只是各种碎片化的认识,缺乏系统的观点,不知道哪些信息的权重更大,也不知道如何将“已知”的各种公司信息和数据转化为“可知”的公司经营态势的判断。
这本书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层次的问题,但它只能指引一个方向,给一个行动的路径。是否能够进阶到这一层,既取决于悟性,也取决于是否能够坚持学习和不断实践。再往后,就是从“可知”进而上升到“未知”的层次
那不但需要长期跟踪公司形成的一种直觉,更需要一种强大的商业判断力。那就不是任何一本书能解决的了,而是一个投资人长期综合修养的最终体现,也是投资者自我修养中最高的层次,我自己也还在艰难的摸索中。
公司分析
企业分析能力的高下也正在于能否透过表层皮毛等诸多细节的干扰,而直达本质核心。
那么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无非就是回答 5 个问题:
- 第一, 这是个什么样的生意
- 第二, 它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 第三, 它是否有竞争优势?
- 第四, 经营的历史和未来态势怎样?
- 第五, 主要的风险是什么?
观察一个公司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理解它的成长脉络,而不仅仅关注它的业绩表现,因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通过梳理一个行业里的某个公司“为什么能成长到今天”,往往就会有利于我们理解它的未来。
- 横向分析:同行业公司分析,排第几,为何排第几
- 纵向分析:历史成长脉络分析,为什么能成长到今天
研究步骤
- 信息获取来源:
信息从哪里获得呢?其实都是从公开的渠道搜寻的,这里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次是:
券商报告、公司的各类公告和财务报告、公司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交流信息、现场调研获得的信息、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等。
这其中重点讲一下券商报告,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里券商报告很不靠谱,经常干出高位推荐低位不看好的事儿。这确是事实,但我们看报告主要不是看他的结论,而主要是寻找有用的数据、初步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以及研究对象一些重要的,经营情况。
首先,严格按照上面的信息归类方法(具体也可以参考案例)建立档案,然后大量的阅读券商报告,从各个券商报告中摘录所有类别的信息,先做到信息类别的广覆盖,这个阶段不着急下结论也不追求工整,要捞干的,把最关键的信息都分门别类地放到各自的地方。
第二步:整理分析,建立逻辑
在这一步要好好梳理投资这个公司的最关键逻辑在哪里(或者确定这个公司是否具备清晰的投资逻辑),从各个摘录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发现某年毛利率异常,那就去翻阅当年的年报,看看到底什么问题,是一次性问题还是趋势性问题)。最后一步:定性
上述 2 个步骤基本完成后,以“高价值公司”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来对标的进行评估,确定其投资的吸引力有多大?是具有长期关注的价值还是只有特定阶段的价值?是属于溢价品种还是折价品种?在组合中承担的角色是怎样的?
模板
标准化的公司价值分析模板,较为细致的提供和展现了分析公司时最常用的套路以及思维和具体研究中的一些习惯。
列出过去三年财务数据
基本面模板
1. 投资逻辑支点
2. 高价值特征分析
- 竞争优势分析:
竞争优势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先天就有高壁垒和较强的差异化的,比如名优白酒(其实也是逐渐演化得来的,只不过今天来看其品牌壁垒已经是既成事实。又比如某些公共事业设施也是如此)。
另一种是本来行业是高度同质化的,但一些公司通过高效经营而逐渐与同行拉开了差距,并且这种差距慢慢地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变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最后一种是行业的进入壁垒实‘在太低,并且整个行业的同质化严重,客户的需求比较随意或者行业的格局由于某种因素而很难稳定(比如竞争主要取决于技术,但技术的颠覆性变化又太快).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出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
在上述这 3 种类别中,第三种很难持续地创造价值;第一种的壁垒是最高的,也是持续期最久远的,但让它们卓然不同的特殊资源优势,往往也容易成为困住它而难以持续扩张的陷阱;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相比第一种它的壁垒没有那么难以重置,但它的扩张潜力往往更高,因为不存在特定资源的限制。相比第三种,它经过惨烈的市场竞争后能够提升行业的整体壁垒,从而让行业格局趋
3. 估值评估
比如你说为什么这个公司可以长期以 30 倍市盈率为中枢波动,而另一家公司却总是以 10 倍市盈率为中枢波动呢?或者说为什么这家公司的中枢就是 20 倍市盈率? 22 倍可不可以?18 倍行不行呢?
在实践中,最可参考的估值实际上无非就是国内外同行业公司的对比、同一公司历史估值区间的对比、以及同类公司同时期估值的对比这三种视角。估值一定不能脱离 2 个大的地心引力:现金流折现和ROE。
存在即是合理在我看来是错误的:存在一定是有理由的,甚至是有很好的解释的。但“合理”的属性却可能是复杂的——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时间周期、不同的侧重下,对同一个“存在”可能同时存在在合理和非合理等多个选项。投资人要做的,就是找到符合我们的利益立场,与我们的投资周期相匹配的那个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