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子从小爱极天籁之音,神往各种乐器,却只接触过口琴、风琴、电子琴。
自从学了古琴,对于其他乐器,就不怎么放在心尖,包括平时见得很多的小提琴。
第一次近距离听小提琴曲,是我家宝贝儿子的两个同学合奏,那俩孩子琴艺虽不出色,却很自信,表演起来有模有样。
别问我为什么,“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我也拥有过小提琴磁带、光碟的,真心欣赏那些经典曲子,甚至因此爱上柔情百转的《梁祝》。
后来,有同学曹晓波爱拉小提琴,那位曾经是部队文工团小提琴手,帅气才气加风骚帅哥一枚,自然更有范儿了。

四年前,“三养綦江”部分非遗作品在重庆悦来会展中心展出,市级非遗“綦江何乾忠小提琴”,令我眼前一亮。
低调稳重而朴实无华的何老师,竟然是制作小提琴的大师,真是失敬了!
何乾忠老师不仅制作小提琴成就非凡,吹拉弹唱也是一把好手。
有人统计,20多年来,何老师制作和调试的小提琴,累计超过600把。
何老师的客户遍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乃至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
小提琴工序繁多,制作周期长,且要品质上乘,何老师制作的小提琴,多年来常常供不应求。
何老师对于每一道工序,每一把琴,他始终都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你至少得会一种乐器。”
因为小提琴好听、造型优美、琴身轻巧,便于携带,成为许多音乐爱好者的首选乐器。
小提琴手说,练习小提琴能培养气质,会拉小提琴的人都很潇洒。
拉小提琴很有彰显力,它能完美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它的声音是由演奏者控制的,控制强弱快慢都比其他乐器容易。
其实,乐器演奏都不容易。说“容易”,不过是长期练习者的谦逊之词。
小提琴之奇妙,在于它四根弦能奏出钢琴那么多琴键的声音。它还能培养协调性,对右脑开发有极大的益处。
所以,世上喜爱小提琴的人太多太多,音乐学院自不必说,各地民间培训班也遍地开花数不胜数。
小提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
它在器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
我有个朋友,在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打工,这个小镇的一部分,过去曾叫溪桥。
今天,黄桥镇被称为“世界小提琴之都”,它每年生产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小提琴。
但在几十年前,这个小镇和小提琴没有丝毫关系。
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有个溪桥公社综合厂,主要从事砖瓦生产。
后来该厂渐渐演变转型,经过了不少人、不少事,脱离出来一家专门生产小提琴的乐器厂。
“砖窑厂”出来了“小提琴”,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事实就是,“风灵小提琴”,成就了一代黄桥人的发财之梦。
全世界有多少小提琴?数量惊人,难以估算。但三分之一出自黄桥,黄桥人得多有本事、该有多么骄傲和自豪!
我朋友在乐器厂工作二十多年,见证它的成长和飞跃,且个人收入不菲,颇有成就感。
现在的黄桥镇,有近200家乐器厂,每年制作出占世界产量70%的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电吉他,收入超过 5 亿元,制作乐器的工人,超过15000人,确实惊人。
这就是“世界工厂”,这就是“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横空出世!
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富裕了国民,惊呆了国外。以至于,出现了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制裁和贸易摩擦。
短短30年,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成功转型成了现代化的世界工厂,经济专家们都在研究中国的成功,想方设法“打压”或“取经”:
为什么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化尝试屡战屡败,在改革开放后却突然成功了?
中国的工业化为什么进展得这么快,势头这么猛呢?
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已遍布152万个乡镇企业,它们是中国原始工业化的主力军。
那,这些乡镇企业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其前身是大跃进期间建立的社队企业。
大跃进,给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它也给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这些社队企业,部分成长为乡镇企业。这些乡镇企业,有的发展成了现代化企业,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工业模式。
(当然,很多很多的乡镇企业并未成功,简子也有幸成为本乡企业“高青胶合板厂”、“綦江烟花鞭炮厂”的工人,可惜昙花一现,它们几年就倒闭了。)
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令某些国家深感危机。据说,苹果公司就被命令搬迁回国,以解救它国内的失业人员。
可是,那么大的公司,岂能说搬就搬?它在中国有庞大的供应链、无数的合作商、数以万计的工程师、几十万的熟练工人……
搬回去?成本太高,苹果公司还要不要利润了?
要是一句话的事儿,那倒简单了。
基于“提高关税”的制裁及其他各种打压,为规避风险,这几年国内好多工厂陆续转移到越南、老挝、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导致国人恐慌,危机四伏。

越南、印度等国家,近几年发展迅猛,它们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把中国取而代之吗?
应该不会。
越南关税优惠、工薪低廉,确实能降低成本,但它资源有限、基础设施差、规模太小,怎么也成不了超大规模的世界工厂。
就算贸易关税低,出口成品组装都在越南,但大量原材料、半成品供应链,依然在中国。
印度,它是佛系国家,大多专修来世,没兴趣努力赚钱。他们没有中国高度竞争性的环境、以及中国人强烈的发财致富的欲望。
再说了,它是等级社会,虽有人口红利,但它没有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成熟模式,更没有中国高效率的基层干部管理体系。
“超大规模”,是我们碾压式的优势,别人望尘莫及。
但是,危机感重压,倒逼我们必须转型、改革、创新、求出路。
开放之初,“砖窑厂”能走出数量惊人、质量上乘的“中国制造小提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今天,面对来势汹汹的打压制裁,国人岂甘束手就擒?
但是,怎样书写不悔人生,我们该怎样边走边想、边想边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