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一生致力于治学与教育,在读书和教学方面给后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并将传给了弟子,其门人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即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
循序,就是读书要遵循学习内容固有的规律与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特征,去合理安排学习的先后次序及进度;渐进,主要是指不可求速图快,而要稳步前进。尽管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和方法早已有之,但“循序渐进”一词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他在《读书之要》中第一次对“循序渐进”作了阐述,他所强调的循序渐进读书法,主要是要求学习者在读书内容上有先后次序,在读书篇章中有首尾之次,读书的先后次序严格、不可躐等。也就是在读书时做到: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已知到未知。读书如此,教学亦如此,要按进度、稳步、适度,既要抓紧时间,又不能急于求成。这种读书方法对于我们教学和指导学生读书都很有借鉴,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讲授新课时,只有让学生对文章熟悉了解后,才能进行深度的分析理解,如果学生尚未知文章大意,便进行分析,学生必云里雾去。我们在实际讲课中,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预习的不好,对文章的生字词、大意还不了解,但我们为了后面所谓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舍弃了生字词的学习和读书,结果课堂效果大打折扣。看来,教学、读书都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才行。
2、熟读精思
所谓熟读就是多读成诵,精思即认真思考书之含义。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要达到能成诵,“若出于吾之口”;“精思”要求将所学知识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熟读能为精思奠定基础,因为“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强调读书的遍数越多越好,这种旧式的读书法,既原始又单调,对现代的读书指导帮助不大,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意志与耐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就要摒弃这种死板的一遍一遍读的方法,要采取多样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避免枯燥无味。
对于熟读精思,朱熹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第一,熟读要准确。第二,熟读须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第三,精思在求贯通。读书时要善于质疑、解疑,以期学问的融会贯通。第四,熟读与精思相互促进。要边读边思,才能记熟,记深,永久不忘。这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并不过时,读思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好的教学思想。
3、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就是要虚心静虑,心境平静,不能先入为主,而要静心体会书中内涵。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玩味、细心咀嚼,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朱熹还主张在反复琢磨玩味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意。
朱熹在提到“虚心”时,包含两层意思,一要是保持虚寂的心情,心平气和,虚静安心;二是要在学习新知识以前,保持心中虚无,把过去所学的东西统统抛到脑后,绝不能让已学的旧知识干扰了要学的新知识,更不能穿凿附会,好高务奇。他在这里说的第二种意思,我也深有体会。以前我备课时,拿到一篇新课文,二话不说就先打开教学用书看一遍,结果教参就先入就主,缺乏了个人的思考与判断。很多教育专家就提出,先自己读课文,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然后再结合教参,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从中进行筛选,选择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案。
4、切己体察
朱熹主张读书之后,要善于亲身去体验所学内容,亲身去践行所学理论,切勿只停留于书面文字表层。要边学边实践,才能深入领悟书中之大义。
朱熹的这种读书方法与他的“知行相须”的教学原则是相统一的。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为实践可以检验认识的真伪。在教学中,学生若只知,而不行,则知之浅;若只行,而不知,便行之茫。正如朱熹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边学,边知,边行,互相促进。
5、著紧用力
首先强调要发奋勇猛,振作精神,切勿疲疲沓沓,拖拖拉拉。同时,读书还需有吃苦耐劳、废寝忘食的精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读书必须持之以恒、奋战到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一鼓作气,方能有所成就。
6、居敬持志
“居敬”就是要在读书时,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精神专一。“持志”就是要抱定志向,树立目标。是的,只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再加上严谨的态度,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就一定会在读书时有所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和读书习惯从小就要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是建立在自己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的,他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的教学、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正确地选择适合的,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