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三件事:
1、我与社群中新认识的同学聊天,我自以为好心地指出了对方思维上的一个问题;但似乎表达太过直接,对方反倒误解了我的意思。让我很尴尬,也很诧异。
2、上一周在微商群里进行分享如何高价值输出去吸引优质客户,今天在跟一个伙伴私聊时,发现我分享了很多点,对方只记住了一个点,而且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彻底改变自己去吸引他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我讲的很清楚了,然而事实是,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他人所说的话,或片面,或偏颇,或者完全错误。
3、我最近在听李笑来的专栏,发现在听的时候每一句话都想记下来,但往往听完之后只能记住其中一两点。这珍贵的一两点之所以能记住,与我自身的经历有关,都是我曾经听过想过的问题或曾经栽过得坑。更可怕的是我的理解也常常并不是那么准确,也偶尔会误解作者的用意,幸亏在用书营里,可以听到同学们的分享,也可以看到大家的讨论。
正巧,今天上午我听罗胖的60s,刚好就提到了这个。结合罗胖的讲解和我自己的经验,表达者被误解有以下几个原因:
1、表达其实就是信息输送的过程,有四个步骤:信息的编码,传输,信息的接收,信息的解码,这中间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错误;而且涉及双方,即表达者和接收者,假设表达者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表达出的内容不清晰、有歧义就无法被完整地理解;很多人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往往不是一个意思,词不达意,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稍微烧脑一点的内容;又假设表达者表达无误,而接收者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过往经历、情绪等影响,一样无法完全get到全部含义。
2、每个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大脑中时,是天马行空,瞬息万变的,一旦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字写下来,就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是需要舍弃一些东西的,所以文字有时候显得很苍白或无力,就是它局限了人的想象力。这也是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原因,人类的思想得以更完整更广阔更深入更多样地被表达出来。一言以蔽之,语言表达本就会局限表达者的本意。
3、一句话一旦说出,信息和噪声就同时存在。每个人会依据自己过往经历去着重理解某一点,对于不同的听众来说,信息和噪声不一样。
例如: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参考可以理解一下
我和小明一起去上学——强调我,不是别人和小明去上学——听众可能是关心小明的人
我和小明一起去上学——强调小明,我不是和其他不相干的人去上学——听众可能是关心“我“的人
我和小明一起去上学——是去上学哦,可不是打游戏哦——听众可能是误会我们要去打游戏的人
你看,如果听众不同,关注的点就会不一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理解起来就千差万别,一句简单的话都能有多重理解,更何况更复杂的内容呢?且表达和理解都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关系,需要结合大的语境和小的心境来理解。而在微信或授课平台上沟通,更是容易歧义。
为了降低误解概率,提高沟通表达的效率,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表达是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自己的观点被认同,所以会不由自主地说多;因此作为表达者,尽可能地简洁明了,表达清晰,减少歧义;如果做不到,为了使对方能完全理解,可以重复关键词,强调重点。一次只表达一个观点,而不是啰啰嗦嗦啥都想说。
在表达时,针对个人不评价不分析不下定论,少使用负面词汇;这一点很重要,一切情绪都来自我们不自觉的评价,客观地表达事实,讲一下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先给予正面反馈,再提出建设性意见。会很明显地提高效率。
尽量与同频的人多聊天,与不同频的人少废话;如果两人不在一个维度上,只能是鸡同鸭讲,永远说不清,所以三两句话能辨认清楚是否同频,就可以做出选择了。
作为接收者,如果是对于课程,既然知道听一次记不住全部,那就反复多次回听,经典好课,常听常新,每一次重复去听,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果是对于个人,接收到了信息,也保持客观的心态,不评价。
基于以上种种,表达本就是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被误解是常见且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当你想要表达时,做好心理准备:一个表达者,天生就是要被误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