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品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要描写了一个16岁中学生霍顿被开除后离开学校来到纽约游荡的三天里发生的故事。随着这个问题少年经历的展开,学校、社会甚至家庭、人性虚伪的假面被无情撕开,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被不断质疑。

《麦田里的守望者》


梁文道: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他代表了一种,尤其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或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底下,很多人对一种本真性的追求(感想:我认为这种对本真性的追求就是认识自我,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这包括很多方面,就像前几天刚看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放弃安稳生活,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个理想,也有可能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世界与我格格不入,那我便走自己的路。总之,就是追求自我。),那种东西是一种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毫不掩饰,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一种情感联系,也是非常直接的,没有算计的不需要迂回的,霍顿其实一直在找这个东西。

史航:所以这一刻,你能看到成长就是一次次地把自己撕裂开,但是我想说藕断丝连,那个丝其实就是你透过他那一切扒拉开来,剩下的就是他用双手护住的东西。(感想:霍顿看似愤世嫉俗,与世界格格不入,但他还是有自己真正想追求或珍惜的东西,比如艾里,菲比,琴,所以说霍顿这种问题性格只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渴望的。)

梁文道: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霍顿,这本书里面描写的这几天之中的霍顿,他跟世界的关系是紧张的、冲突的,他拒绝世界,那这种拒绝,很多人会从一个青少年心理学来讲,其实他是渴望被拥抱、渴望被接纳的,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我先拒绝你。但是,任何一个人可能年轻的时候,都经历过跟世界的剧烈的冲突矛盾,那么,到了后来,他该不该与世界和解?如果跟世界和解,这到底是一种宽大了,成长了,成熟了还是伪善了呢?(感想:我认为不应是“该不该”而是“愿不愿意”,是否和解完全是个人的意愿,不是经过他人的劝导。该不该是从他人或者说世人的角度来看的,愿不愿意是自我的一种意识。如果他愿意和解,是成长了吗,前提是理解事情的本质,判断正确与否。)

《一本好书》好看

《一本好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