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运动打卡第七周,星期四的打卡情况如下图:
下午和孩子们简短地谈了谈学习,读书,没有什么诀窍,关键在于勤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读书都讲究一个“勤”字,“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闻鸡起舞”,这些大家所熟知的成语故事都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刻苦。咱们读的《论语》中也告诉咱们:“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等。孩子们在学期中间,需要咱们鼓励和加油,需要咱们给予力量和信心,孩子才能更好地向前进。
《论语》的学习,在昨天就已经完成。本想下午再复习一下,但临时又被叫去气排球训练了。本周末再复习《醉翁亭记》,上周读的不理想,特别是第一段,估计是内容比较多,所以咱们再复习,再巩固。复习分成三部分,节奏划分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如下: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徐新云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