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遇到一孩子,是我书法课上的学生。我开玩笑地跟旁边的同事说:这孩子老戴着帽子,我都分不清是男生还是女生,上次男女同学分组的时候都把她喊错了。
同事解释道:这是个女孩子。因为经常抓扯自己的头发,家长才给她戴的帽子。她控制不住自己,头发已经快扯光了。其实她还多乖的……
我的心一紧。
我并不了解这个孩子。
书法课上的她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没有同行的朋友,开始我以为她得了某种病,头发被剃掉了,戴帽是为了遮丑,谁曾想居然是一个治病的法子。
因为不了解,不敢妄言。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孩子乖得太不正常了!乖到封闭心灵,乖到
伤害自己。
这种自我攻击不同于一般的心理防御机制,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这就是极端自我攻击。
一方面是听话、乖,另一方面却是控制不住地扯头发(完全可以想象有好痛,女人打架的招数之一);在俯首听话,安静温顺的背后是极大的愤怒和焦虑,需要不断地压抑和控制,这种洪荒之力无处安放,只能通过自我攻击的方式得以宣泄。
“听话”和“乖”往往是大人们对小孩子使用的最频繁的赞誉(如果还要数的话可以加上聪明)。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在家里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而孩子,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少受处罚和责骂,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这样,到最后就会把自己的心和真实的感受隔离开来。到底是妈妈觉得我冷加衣服还是我觉得冷加衣服还是我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加衣服,已经傻傻分不清楚了。
“乖”是以牺牲自我、讨好他人为代价,是活在别人评价的标准里,是在穿别人的鞋子走路。
别人的评价标准一定就是正确的吗?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事实是:老师的评价其实也是偏向于乖孩子的。
曾经和一个同事聊到她女儿原来上中学转学的事。那是一个很出色、很有思想的孩子,我问她:老师不太待见你女儿吧,她想了一下说:是的哦,好像一般太有主见的孩子,老师都不是很喜欢。
并不是我说老师的坏话,老师的工作其实非常辛苦,我们并不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孩子也不是标准化产品,所以在异常繁重的工作下不得不偏爱于那些不给老师惹事,不找老师麻烦的孩子,偏爱温顺和善的孩子,评奖是给他们,表扬是给他们,所以那些有点个性,有点刺头,有点不好糊弄的孩子得不到老师的欢心。
坦白来讲,老师的评价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一个是基于老师本身的素质,一个是基于当时评价的情况。
我记得有个朋友讲的一件事情。期末评优,孩子成绩也好,表现也不错,却没有得到奖励,特别郁闷和挫败。朋友给她出了个主意:拿出一把带壳花生,请孩子选出她认为最好的三颗。孩子左选右选,挑挑捡捡,很难抉择。是呀,个头饱满的,皮面光滑的,纹路清楚的,各有千秋,其实不正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吗?哪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呢!
一样米养百样人,正是由于这一点,孔子的因材施教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我从小就生活在我妈的评价里,而且秉承他们那代人的传统,她的评价永远都是奉行“不行,不对,不够”的“三不主义”。
放学出去玩—不行;放学不回家做作业—不对;回家6点不够,隔壁小王5点半就回来了!
所以我一度生活地忐忑胆小,小心翼翼,意懒心慵。因此,有了孩子之后,我特别注意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被老公批评太惯孩子了。其实,不是惯,是我知道那种痛……
因为知道,所以不愿我的孩子再去承受。
有一次接儿子放学,他很得意地举起手,告诉我今天老师给他发了一个sticker。我顺口就问了一句老师:他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啊?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话,转过来对儿子说:你还要加油哦!你看还有小朋友得到了三个sticker,你才得一个。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他老师为什么只给你发了一个?你和得到三个的小朋友差距在哪?
他歪着脑袋,眼睛眨巴眨巴,说:我没他们听话。老师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我说举个例子呢,他说比如吃水果,老师说吃完的同学就坐到后面的小板凳上,我吃完会玩一会才去。
好吧,这还真让为娘的不好批评你。罢了,你都清楚地说出差距在哪,也算是有所思考吧!
好朋友的孩子更是语出惊人:妈妈,我觉得外婆从不表扬我,我本来就是个很乖的孩子,但是她总说我没做好。
4岁的孩子自我认同居然如此清晰,真是大写的服啊!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但是我们不必非得要从别人这面镜子中看自己,况且这面镜子也不可能永远光滑平整。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内心,境随心转,心行合一。
于是,你就不必再为了取悦任何人而活了,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你要有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想法,不要轻易地被人影响和左右,按照自己的节奏实现自己的追求。
真心希望我们(包括我自己)都能够有这样强大的内心—没人能够评价我,除了我自己。
也希望那些挣扎在大人的评价和自我的感受中的孩子们,能勇敢一些地表达,能幸运地被看见,伤痛得以疗愈,内心得到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