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四川平原的一个农村家里,正值冬天,梅花盛开的季节,所以爸妈给我的小名叫“冬梅”。这个家族不算小,传统的农民大家庭,父亲一门四个手足,他占老二。
父亲是一名泥瓦匠,他从18岁开始学习手艺,至今已经快40个年头了。小时候的记忆力里,父亲矮小,瘦弱,少语,很少笑,有时候说话还会结巴,村里邻居常唤他“老实人”。
母亲曾经是裁缝,嫁给父亲后,她的工作就是家务和农活,从我有记忆以来,母亲一直陪伴在我身边,她微胖,长的挺好看,她总有干不完的活,很多时候吃饭都不定时,总是以“不能浪费粮食”为理由吃掉我和父亲剩下的菜,有时甚至连油汤也不放过。年少无知时,我一直以为这是好习惯,直到母亲2015年查出有糖尿病,我才明白,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已经在为以后的疾病埋下伏笔。
10岁之前的我一直是圆乎乎,肉乎乎的,身体是圆的,五官也是圆的,那时候天真的无知,什么都吃,不挑食,饿了就是酱油白米饭,我也能吃三碗。那时候不知道“漂亮”的意义,但是听到别人对我父母讲:“你家女子长的真瓜气”(四川话里就是漂亮的意思)时,我当时还是开心的,至少知道自己长的不丑,因为大家都讲,我长的比较像妈妈!
自我知事后,我的家庭一直不太平。大家和小家,妯娌之间,婆媳之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大人吵架,小孩哭嚷。大院里,邻里关系平时老慈子孝,一到农忙季就鸡飞狗跳,东家的鸡啄了西家的菜,骂声堪称一流,回荡整个大院。南家的田里水被北家截胡,争执劲儿能干掉队长。村里的阿姨们,闲时端着一碗饭,聊天能上天,还能下地,某某某十八代祖宗都能摆龙门阵!
那时候的乡村,我不喜欢;那时候的农民,我不怀念;那时候的民风,我感受不到“质朴”;唯一让我敬佩的是那群人真的是倔强的勤劳!
那时候的妈妈总有干不完的活,常常晚上十一点才睡觉,却又早上6点起床给我做早餐。那时候的妈妈常常在和奶奶婶婶她们吵完架后抱怨寡言少语的爸爸不体贴,没出息,却又从不怠慢农活。那时候的妈妈常常委屈的哭泣静静的写日记抒发情绪,却又对我和小家不离不弃。
那时候的父亲常常早出晚归在外做工,回家也是不多话,我和他不亲近,家里老人一度重男轻女,让我自小觉得他不喜欢我。直到成人后才明白,我的父爱是不会表达!
那时候的我,除了父母,伴随我童年生活的还有我的堂姐“欢”,堂弟“强”,大院里几个相差不大的邻居玩伴,以及我的几个儿时闺蜜!
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我们都在田野里长大!我们在农忙时拉粮比赛,农闲时在溪边洗衣戏水,我们也胡搅蛮缠玩过家家打架。
那时的生活,除了缺钱,还缺什么?缺心眼吧!缺一颗感受大自然的心,缺一双阅读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