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这部影片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它实质上是一部对小丑这个角色的研究。威尼斯电影节将最佳影片颁给了它,无疑证明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证实了小丑这个角色实验的成功。
一改往日不同的超英风格,这部影片将漫画中的角色进行了大篇幅的修改,但并未伤其筋骨。混乱无序的哥谭,黑暗压抑的氛围,高高在上的名门贵族,与隔壁的漫威影业中同为塑造反派形象的《毒液》大相径庭。《小丑》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而真正让很多人产生争议的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取向。
这正如电影中亚瑟的一句话:“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由你们来定义的。”每个人的审美都是不同的,我们没有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对一件事物产生相同的看法,所谓的值得推崇的价值观,无非是现代文明社会自我所推崇的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价值观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那么,如果《小丑》这种极为负面的思想可以轻轻松松撼动现实,那么我们的文明社会所谓的“价值观”该有多脆弱?
我们再转向整个故事的主角,小丑——亚瑟。亚瑟这个角色是由杰昆·菲尼克斯饰演。在电影上映初期,就有很多人在讨论一个问题,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和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到底谁更胜一筹。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很艰难的选择。菲尼克斯和希斯莱杰的小丑都是彻底的“沉浸式表演”,他们都很好的融入了这个角色,并给予观众极为直观的视觉与心理冲击,但是两者所饰演的小丑所处的时期不同。希斯莱杰的小丑,是完成时的小丑,复仇的火焰已经燃烧,所带来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宣泄和对抗。而菲尼克斯的小丑则是从不断的挣扎中逐渐变为混乱无序的小丑。
影片开始于亚瑟,一个怀着单口喜剧梦想的人,而他面对的现实是在简陋扮演小丑的化妆间,通过街头卖艺获取微薄的收入。相比于其他演员,亚瑟的面容更为憔悴,他用手强行扯开嘴巴,狰狞的让自己强行欢笑。他有病,通过影片我们只能得知他有颠笑症,但是我们反复体味甚至可以发现他所谓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人格分裂。更甚者,连影片中的心理医生都只是亚瑟的幻想而已。
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得到很多信息。亚瑟经常产生幻想,在亚瑟看着戏剧大师莫瑞的节目时,亚瑟陷入了幻想,幻想自己去做了莫瑞节目的嘉宾并被翻牌,莫瑞邀请他上舞台,并鼓励和支持亚瑟,两人拥抱,形同父子。然而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莫瑞说从未见过他,由此可以得知,那些经历只是幻想而已。在此处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莫瑞说曾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有过一段艰难的生活。这和亚瑟的经历极其相似,这也使得亚瑟对莫瑞有着天然的好感。而且从小缺少父爱的亚瑟,更可能将莫瑞视为自己的父亲一般,在精神上支持自己的喜剧梦想,这也是亚瑟产生幻想的原因。
然而现实则是,自己的工作因为一群小混混捣乱下丢失了,亚瑟气愤地跑到垃圾堆进行发泄,这也是亚瑟第一次表现出自己的暴力倾向。其实,这正是亚瑟心中的小丑正在觉醒的象征。
此后与亚瑟称兄道弟的蓝道将一把手枪给了亚瑟,叫他防身。这时我们将剧情往后推移,看似平常的几个镜头,亚瑟擦枪走火打穿了墙壁,这时他用的是自己的不惯用手,左手。而他一般化妆,写字的手都是右手。可以猜测,左手其实是亚瑟的另一重人格所在操控的。并且,之后亚瑟每次用枪的手都是左手。(其实电影海报中左边小丑,右边亚瑟也可以看出。)影片中有一段是亚瑟在写着日记,这一段的影射非常明显了,代表亚瑟的右手,写了一段话:“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这时亚瑟突然换成了代表小丑的左手,歪歪扭扭写下:“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得像个正常人。”而且在英文字母O上,还有一个小丑的笑脸符号,很不起眼的几个镜头,很隐晦地表现出了,小丑就是亚瑟心中的另一重人格!
我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觉得心理医生也是幻想,一个原因在上文已经讲过,亚瑟经常产生幻想。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当亚瑟在地铁杀害三个金融男后小丑人格逐渐取代了亚瑟的人格。这时,在下一次面对心理医生时,心理医生说因为预算削减,不得不中断治疗。其实,是小丑的人格在让亚瑟放弃抵抗,从而让自己来取代亚瑟的人格。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亚瑟咨询时,办公室挂在墙上的钟,显示的时间是11点10分。当心理咨询师问亚瑟待在哪比较好时,亚瑟说在精神医院比较好,这时画面转到精神病院,出现了亚瑟撞击病房的门,此时病房墙上也挂着一个钟,时间也是11点10分。而亚瑟的穿着,正好和结尾亚瑟在医院时是一致的。这样时间的巧合,暗示着心理医生的场景是假的。
现在想想,导演的每一个镜头其实都让人细思极恐!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亚瑟一直以来觉得是疾病的颠笑症。其实每一次发作的场合都证明了一件事,这是来自小丑的笑声!公交车上,亚瑟在给小孩扮鬼脸和小孩友好的玩耍,被孩子母亲打断,颠笑症发作。地铁上,颠笑症发作,左手开枪,杀掉了三个金融男。亚瑟和托马斯·韦恩见面,当亚瑟准备讲述内心想法时,颠笑症发作了,小丑试图打断他们的对话。其实熟悉DC的人都知道,小丑最标志性的除了那充满“善意”的笑容,还有的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那么颠笑症,不难解释就是亚瑟内心第二重人格小丑所发出来的声音。
在托马斯·韦恩举办的慈善晚会上,哥谭的市民在外面大声呼喊,在抗议着上流富人的不作为,在诉说着穷人的痛苦,而内场在看着电影《摩登时代》。那么再看一下《摩登时代》这部电影,卓别林大师1936年拍摄的电影,一部充满前瞻性的影片。故事发声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卓别林饰演的角色在工厂疯狂的工作,发疯,进入疯人院,并阴差阳错的参与到许多大事件中。而这部影片看似是喜剧,实际上是一部悲剧,在讲述底层工人的悲剧,却被富人们当作戏剧去观看,多么嘲讽!亚瑟在电影中有句台词是:“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这不正与《摩登时代》的内涵呼应吗?
我们再看看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其实有着两种解释,亚瑟的死是对自己的解脱,来获得生命的自由,而小丑则想通过亚瑟人格的死来获得绝对的自由。亚瑟在上莫瑞的节目之前杀掉了欺骗自己虐待自己的母亲,杀死了自己意淫的爱人苏菲,杀死了背叛自己的蓝道,却放走了侏儒盖瑞,因为他们是一类人,注定的社会失败者。故事的最后,当亚瑟在上莫瑞的节目时,对着直播的摄像机,控诉了这个无情且无可救药的哥谭市,控诉着在场的每一个冷漠排斥他的人,控诉莫瑞邀请他上节目,只是为了再次嘲讽他。此时,亚瑟将枪指向了莫瑞,亚瑟内心中如同父亲一般的人,自己理想的保护伞。亚瑟将莫瑞杀死了。而此时,小丑的人格彻底的取代了亚瑟的人格。小丑要去建造一个新的秩序,就是混乱!亚瑟在最后被两个小丑的信徒营救,站上了车顶开始手舞足蹈。是的,哥谭已经混乱不堪了,小丑,正式登场!
那么“小丑”究竟是什么?不管是漫画还是影视作品,都指出小丑是混乱的根源,或者说小丑就是混乱本身。那么这一切难道是没有起源的吗?社会的动荡,富人对穷人的歧视与不作为,人心的黑暗,家庭的虐待,不幸的同年……这一切才是“小丑”的始作俑者!亚瑟一开始是混乱的受害者,后来变成了混乱的帮凶,再到最后亚瑟成为制造混乱的元凶,但至始至终,亚瑟都没有也不会是混乱的根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句话是DC粉丝对哥谭的评价:“民风淳朴哥谭市,人才济济阿卡姆。”阿卡姆疯人院中所有的疯子,都是由这个社会的混乱不堪所造成的。“小丑”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混乱的思想,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小丑,但没有人天生想去做恶,只是被一步步逼上了这条不归路罢了。
知道为什么,美国害怕小丑的上映吗?因为美国现在,就是哥谭的前兆,一切上流人士的谎言背后,都在慢慢孕育混乱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