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小姐和姐姐是双胞胎,如今境遇天差地别。姐姐是自由职业者,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当下财务自由,心灵更自由,令她望尘莫及。H小姐在社群里长吁短叹,稳定是职场最大的坑,稳定的工作不辛苦,但命苦。处境相同的我,深以为然。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焦虑盘踞了我整个内心。我企图向生活认怂,但又心存不甘。
或许是上天的怜悯,为我派来一个拨开迷雾的使者,结束了被焦虑日夜焦灼的日子。
(1)
春节假期,见到亲戚中的一个九零后弟弟,他突然来家到访,让我不胜欣喜。这个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级别的人设,从小学一直驾驭到研究生毕业。而后在校企合作中,被一个高薪企业顺利签走,从事研发性工作。
带着崇拜的小期待,见到这位优秀的弟弟。成年后的他,中等个儿,虽然其貌不扬,脸上痘坑点点,但却热情风趣,待人处世从容且有礼,令人感觉十分讨喜。
在与他的聊天中,我获得了很多足以称得上是突破自己思维认知边际的讯息。例如,之前想到高材生薪水高,但竟不知起薪高出普通工作好几倍。需要强调的是,从头到尾,他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意会到我想要了解那个自己好奇的领域,他便如实相告而已。
作为一个职场老鸟,我向他表达了自己工作中,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让他帮着分析分析,给点可行性建议。虽说他的工作经历,仅有两年而已。但经过一番交谈,我已意识到,这并不是工作资历的问题,而是认知与见识的问题,我期待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思维模式固化,工作缺乏学习力,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问题。鉴于我在自己当前岗位上没有深耕,建议我从传统行业中走出来,重新投入到近两年来新兴的行业,新兴的岗位中去,重塑自己的职业定位。况且新兴行业、新兴岗位的待遇,比传统行业要好很多,而且正因为它的新,所以比较有包容性,没有太格式化的标准,大家都是在学习中摸索着成长。
(2)
这个建议实在太出乎我的意料,我感叹自己已年过三十,没有年轻人有闲、有活力的竞争优势,他说我该看到自己已婚已育的优势,这是很多企业招聘条件中大字加粗的一条;我说新兴行业是我未知的领域,新兴岗位我也一知半解,不知如何下手。他说他目前的工作,并非和他的大学专业完全对口,工作也是在边学边做中干顺的。
他跟我提及了几个他本科时期的大学同学,他们都在从事完全与自己专业不搭边的工作,但事业都干得风生水起。在择业这个问题上,坚持在运动中调整姿势的原则,效果一般都会不错的,这句话对我来说特别醒脑。后来想想,对我思想的洗礼,简直有种浴火重生般的感受。
(3)
关系要好同事也好,同学也罢,曾几何时,都向我表达过自己想要跳槽的想法,但等那段负面情绪笼罩着的日子过去之后,她们依然做着那头勤劳的老黄牛,年复一年地为老东家耕作着。
我和她们何其相似呀,跳槽的想法有过负气时的萌芽,但更多的时候是真心想结束,只是在偷偷查阅过招聘网站,同类岗位的招聘要求和待遇之后,还是地悄悄放弃了跳槽的想法,并且心里安慰自己,换来换去,收入相差无几,还要重新去适应一段新的环境,还是算了吧。
不曾察觉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从何时起悄然进入了自己的生活,让我在一次次想跳出舒适区的时候都蜷缩回去。若不是他人醍醐灌顶的指点,或许我还要在原地纠结、迷茫,持续徘徊、打转,日复一日地焦虑,不知问题的根本。
(4)
我静下心来,独自思索,对自己进行全面地剖析,和自己进行真诚对话。诸如自己的兴趣有什么?擅长什么?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平时时间都花在什么事情上?我把这些答案统统都写在纸上,白纸黑字,一目了然。最后,我决定去从事写作这个工作。
自从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思路变得清晰而明朗。我搜集了很多关于收稿的平台信息,了解了他们的收稿要求,整理了他们的收稿邮箱。
然后每天下班后开始写作,写完就把稿子投出去。如果投出去没有回音的话,就继续换个平台转投。业余时间,一边坚持写作,一边坚持阅读,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内容产出,让它尽可能地向市场靠拢。我固执地认为将稿子变现,才是对自己坚持写作下去最大的鼓励。
我给自己制定了半年的刻意练习时间计划,然后希望半年以后,这份兼职能够转化成一份与写作有关的专职工作。起码让我真正去从事这份职业时,写作不再像刚开始这样看起来太过费力。这让我常常有种有事可做,未来可期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