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文心》,一本很浅显但是道理很实在的写作入门书籍。
1934年第一次出版,当时是写给初中生看的教材。但是别因此而觉得是小孩子过家家的书,说实在的,书里面讲的知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书里面说的毛病,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犯。凡是所有想写作参与写作的人都该看看。
书中讲了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为什么我们要写作,以及如何写作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我最关心的是——写作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总结了一下列出以下几点。
1.合理分配知、情、意的关系。
写作有三个要素——知、情、意。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知就是你对这件事了解多少,情就是你的情绪是什么,意就是你想表达什么,想怎么做。
知是最基本的,情是过渡和传导,意是结果或是最后的目的。
拿最近的滴滴事件举例,如果我要写一篇文章,我的“知”便是对整个案件前因后果的了解,还有凶手和警方,以及滴滴的不作为及其背后原因;“情”就是情绪,我的情绪是愤怒和悲伤以及无奈的,“意”便是我呼吁谴责滴滴的不作为行为甚至抵制其app,以及希望加强滴滴对其司机的筛选和管理以及用户的安全重视。
如果缺少足够的“知”,对某件事不了解便胡乱“情”和“意”,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犯传播谣言罪。
如果缺少“情”或者“情”错了,轻则让人无法引起读者共鸣和理解,会让人以为你是个蹭热度的,或是写硬广的,重则引人反感举报拉黑。
而如果缺少“意”,只有“知”和“情”,往往缺乏深度,愤怒完了,然后呢?让人不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2. 文章最常见的三个通病——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第一个很常见,也很严重,在当下这个网络词语泛滥、表达门槛极低而又过剩的年代,很多人因为对词语缺乏基本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滥用、瞎用、不会用词汇,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根本看不懂他在表达什么。
第二个很简单,就是表达的不完整和冗余。
第三个就是说表达的无逻辑无秩序,太乱,驴头不对马嘴。
3.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观察,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二是用词适当与否,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4.写完一定要多看多改,能换的词就换,能删掉的废话就删,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别觉得自己是李白,喝口酒张嘴便是千古绝句。
5.对待任何书籍、资料、思想和现象。不要轻易地先入为主凭主观爱憎来看待,而是以批判和客观的眼光来看,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对于我们的思想、行为最有用处。
6.创作便是从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意味来。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知识,是我没发现或者篇幅有限没写出来的,这些就留给你们去书里慢慢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