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缘,时间宝贵。为了不让我的拙笔耽搁你的时间,我把此文的大概先放在前边。若是觉得有半分趣味便可继续往下读,若是提不起兴趣,请按下返回键。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余秋雨先生,接着选一篇《上海人》作简要分析,文末便是我不痛不痒的随想。
01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2006年,登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主要创作有:《中国文脉》《山河之书》《余秋雨散文》等。《文化苦旅》这本也是散文集。其文化创作上的成就不容忽视,但其品行一直颇受争议。具体之事,简友可自行搜索。
02
欲读《文化苦旅》起因是在一节公选课,老师谈此便眉飞色舞,兴奋之情过于浓烈。我便在心里给它留了个影。前日又在图书馆推荐榜上看到它,便顺手借了一本。怎知这一顺手的动作带来的却是心潮澎湃的汹涌。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
但此书,我依旧读的累。
那些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总能牵引着我的思绪。让我这不爱看历史读物的人,也跟着敦煌文物的外运而悲怆。我鄙夷着王道士的鼠目寸光,怒斥着那时文官的不作为,却只能硬生生咽下这口恨。透过那灵动的文字,我仿佛也立于船头,对着三峡旁的两岸连山,寻到了神女瑰丽的传说。不一会儿,我又站在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洞庭楼上,揣测文人都在这里抒发过怎样的情感……
读经典和网文,最大的区别就是经典之篇,用词凿凿,精准又丰富。很少有赘言,读来甚是享受。《文化苦旅》一书,有着散文的随性哲理,也有小说的情节起伏,加上句式工整,讲究词性,一读便不能罢手。但只看一遍,还不能领略其深意,只觉自己是草草地浮游在表面。不知,从我举例出来的书名中,你可否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文笔算是十分自信,用的都是大概念的词语,“中国”“文化”“山河”,都有种气蒸梦泽的大气概。细读其文,这种感觉也是十分强烈。时常被他斩钉截铁的语气揣度历史人物所激起厌烦的情感:
登高而呼,山鸣谷应
举目四顾,海阔天空
究竟是何许人也,竟然用如此大而空的言论对我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出评价?
待我读到《上海人》一篇时,又不得不服他的敏锐。
他写西方文明挟带着污浊席卷上海:
黄浦江汽笛声声,霓虹灯夜夜闪烁,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响斑驳,你来我往,此胜彼败,以最迅捷的频率日夜更替。
当你认为上海是中国走向近代的起点,他又告诉你:
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当你注视它的恶浊,它会腾起耀眼的光亮,当你膜拜它的伟力,它会转过身去让你看一看疮痍斑斑的后墙。
当你相信上海人的精明估算是一种雅俗共赏时,他又反过来说:
这种化解,常常会使严谨缜密的理论懈驰,使奋发凌厉的思想圆钝,造成精神行为的疲庸。
你若以为他就真的只是在讲上海人的心理品性,那就又忽视了他以小见大的能力。他讲上海文明,也讲民族精神。
03
我只是随意的挑拣了几句话,就很清晰的看出他行文讲究排比。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若心绪懒懒,脚步散散,不妨也去图书馆取一本《文化苦旅》,时而孤身野旅,时而去看看清泉静池。
轻轻点一下喜欢,你会变好看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