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月前问我,拆书稿和听书稿是什么?我会摇摇头,或者按照自己理解的来说,估计是类似古人的讲书?
1、
第一次见到拆书稿这个词,是在悟空问答,一位小姐姐关于兼职问题的回答。不禁惊叹,原来拆解书籍也可以赚钱,还是一笔四位数的收入。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为了投稿“倒贴”钱的事情。
我清楚记得那是2003年,那个初中懵懂无知的热血年纪。当时的学习压力不算大,除了上课,空余时间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于是,经常会在晚上一口气看完一本作文书,一个暑假看了好几本传记(至今想想,仍然觉得好牛)。
有一次,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征稿信息,于是,将自己写的一篇自以为很不错的诗歌,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作文簿的纸上,邮寄了出去。
漫长的两个礼拜过去了,杂志有了回复。我满怀欢喜的撕开了信封,里面是印刷版字体,大意是,来稿被录取了,但是印刷排版需要成本,要收取50多元的费用。我很诚实的把诗歌和回信拿回家里,给妈妈过目。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妈妈最终给了我这笔费用。我兴高采烈地跑向邮局,给杂志社汇款。
又过了大概两个礼拜,杂志社回信说,书本已经印刷好了,现在需要收取宣传费用80多元。妈妈不同意再出这笔费用。我理解,因为在学校,每外加一个菜才2毛、3毛,当时的50多元已经顶我两个月的伙食费了。从此,一直到中学结束,我仍继续热衷看书,但却再没投过稿。
没错,拆解稿与听书稿训练营吸引我的首要因素就是变现。万事以利为辅,与以前“倒贴”钱相比,也是时候付诸行动让稿费实现真正的变现了。
很多人说,现在听书的风口已经过去了,就像微信红利一样,但我认为,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我们何不“乘风破浪”尝试一番?
2、
前段时间,我工作上遇到了一个难题。公司一业务部门做数据分析时,发现了我负责的某一项目结算有误,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要顾及双方的利益,但又需要挽回我司的损失。那两天,脑袋一片空白,理不清思路,更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
我绞尽脑汁,艰难地编写了邮件的初版,另一部门领导协助了修改。惊叹于领导的清晰逻辑和有效沟通的同时,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自愧。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多久没有学习了啊!
据研究表明,离开学校后,仍然自主学习的占比不超过1/4。很遗憾,我不在这1/4队伍里。我承认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通过撰写拆解稿与听书稿,可以倒逼自己去阅读,去学习,何乐而不为?
3、
收获和付出是成正比的。
我为自己订了两个目标,也做了对应的目标拆解。跟着老师的课程内容走,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同时,督促自己能把阅读和写作变成例行公事。
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路,我相信,此时遇到这个训练营,也是最佳的时候,就如同世间上所有美好的相遇,都是注定好的,该遇见的时候,时间上一定刚刚好。
致未来的自己,与青橙学员互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