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儿童家塾班。
01
周六早上,孩子们要到刚装修好的幼儿班自己去完成帐篷的安装工作。
要排队出发了。
孩子们似乎还没有从玩的状态中收回来。姬老师说,我们要排队了,排好队我们要去我们幼儿班工作了。
3岁多的小苹果站的位置,相对靠近门口,这时,姬老师带领小苹果站在了第一个,说,我们的小苹果现在已经做好了准备,是第一个站好的,现在,我们小苹果正在等待大家,我们小苹果也做到了安静的等待。
然后姬老师一直重复的说,我们小苹果是第一个站好的,我们正在安静耐心地等待大家……
小苹果是新生,自然不太懂得出门要排队,其他小朋友虽然知道,显然也还不能真正做到闻令而动、听令而行。
之前,遇到这类事情时,会觉得孩子们怎么这样啊,于是会提高音量,命令大家快一点,要排队了。当面对孩子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时,内心会着急,也会有情绪。
现在明白,对于孩子们来说,当一项能力还不具备时,不能责备孩子,更不能强硬要求孩子。这时,身边人在孩子面前进行正确的行为示范很重要。
于是,姬老师在小苹果的身边,一直反复去强化小苹果正确做到的样子(哪怕她还不能主动自己做到)。
这个过程,给了小苹果强大的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也向小苹果和其他小朋友的内心输入了正知:在听到指令时,要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在其他人还没有准备好时,要做到安静等待。
02
在幼儿班共同装好帐篷后,孩子们便拿着垫子放到帐篷内,一起钻进帐篷里玩。大家说,出去的话就不能进来了。
过了一会儿,小苹果出来了。当小苹果又想进去时,里面的小朋友纷纷说,刚才说过了,谁出去了,就不能再进来了。
当听到大家说不让进去时,小苹果就用手想要打开帐篷的布帘,说,我要进去,我要进去。
小苹果是奶奶带大的。在家里没有接受过太多正确的规则规范,孩子的要求,取决于成人的认知和当下情绪,要么直接得到满足,要么哄骗压制。对同样的事情,身边陪伴的人,满足标准也经常不一致,这让孩子的内心非常混乱,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无所适从,只能哭闹,不停地去用不当的方法试探成人的反应。因此,对于小苹果来说,出去了就不能再进来这个规则,是不适应她的需要的,是不存在也不成立的。
小苹果刚来家塾班,加之规则感不强,和小朋友之间经常起冲突。其他小朋友也还没有成长到去包容一个经常触碰规则和冒犯他们的人。
事情发生的刹那,我们知道不能批评小朋友们,因为他们在遵守约定。但也不能责怪小苹果,因为她还不懂规则。在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要如何帮助小苹果时,姬老师看到了这一幕,轻轻将小苹果抱起来,说,“小苹果,你刚才从帐篷里出来了,根据刚才大家的约定,是不能再进去的。如果你想进去,必须要征得大家的同意。我们一起去问问,看我们的小苹果能不能再进去”?
于是,姬老师抱着小苹果走到帐篷门口,问大家,“我是小苹果,刚才不懂规则出来了,现在还能不能再进去”?这时,里边的小朋友说,“现在不行,要等一会儿”。
姬老师接着说,“我们小苹果想知道,你们说的“一会儿”是多长时间”?
里边的小朋友想了想说,“15分钟”。
“哦,那好的,小苹果要耐心等待15分钟,再进去”。
我们知道,小苹果和里边的小朋友对15分钟的概念是不太明确的。但15分钟,无论长短,对于小苹果来说,只要是不能立即进去,都和她的意愿是不符的,她还是有点急躁的。
但姬老师抱着小苹果,在房间里一边走来走去,一边反复说,我们的小苹果从帐篷里出来了,根据约定是不能随便再进去的。但小朋友同意小苹果等待15分钟后才能再进去。我们的小苹果现在正在耐心等待,时间到了再进去。
时间在一点点过去,姬老师隔会儿会抱着小苹果到帐篷边问,现在还剩几分钟了,10分钟,6分钟,1分钟……
最终,问孩子们时,时间终于到了,小苹果可以进去了。
姬老师抱着小苹果来到帐篷门口说,我们的小苹果从帐篷里出来了,根据约定是不能随便再进去的。但小朋友们同意小苹果等待15分钟后才能再进去。我们的小苹果做到了耐心等待,现在,时间到了,我们的小苹果要进去了。
这个过程,让小苹果一遍遍的感受规则,感受约定,感受时间,感受耐心等待。我想,小苹果内心的固有认知,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撼动。当然,真正正知的输入,一定还需要身边人反复的强化才行。
03
中午餐桌上。
饭菜上桌,我们摆放齐全碗筷后,通知大小朋友开饭。
回到餐桌,发现3岁多的小淑馨已经吃完了3个鸡翅,而此时,围裙还没来得及给她和小苹果系上。我迅速返回厨房,拿出两个围裙,想要给淑馨和小苹果系上,在系时,她不肯,大声说,我想要喝水。因为在饭前她已经吃了3块西瓜、4块哈密瓜,我就有些迟疑,在饭前还能不能让她喝水?在我还没来得及进一步作出反应时,姬老师说,给淑馨拿水吧。
于是,我就到厨房找淑馨的杯子,找出后我就迅速拿到了餐厅给了淑馨。
后来,在助教会议上,姬老师把这件事拿了出来。原来,在我去厨房找淑馨杯子的过程中,淑馨非常不耐烦的大喊,我都说了我喝水了,你们怎么还不去给我拿?
姬老师问,通过这件事,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大家都看到了淑馨在这件事上的没礼貌,性子急,以自我为中心,看到了她的抱怨……
姬老师再次重复了淑馨的话,我都说了我喝水了,你们怎么还不去给我拿啊?
我看见,我们能看见的越来越多,我们自己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不过,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别人有哪里做的不好。
那么,我为何没有看见我自己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淑馨说我要喝水时,我听到了,但一直没有回应孩子,而是执着的认为吃饭前第一件事是该给孩子们穿上围裙?在姬老师提醒我先给淑馨拿水时,如果我不是径直走到厨房去找水壶,而是使用正确的方法,及时对淑馨有个积极的回应,轻轻地和她说,淑馨,请你稍等一下,我现在就去厨房给你拿水杯。我想,孩子一定会等待的。也一定会学会等待的。
是的,淑馨的一句话,不仅折射了淑馨的状态和孩子的模式,也让我自己看到了自己始终在事中,忘记了自己的角色,糊里糊涂做事情,无法抽离自己。
我再次看见,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她身边的环境何等重要。她身边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她的生活环境,这些人的状态,这些人做到的样子,构成了她小小的世界。
以上,都是儿童家塾班里对孩子常态生活的观察,我们通过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用大量的时间来观察孩子,也会通过孩子照见自己,来看见双方都需要成长的点,然后进行正确的陪伴、引导大家进行修正和练习。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道理是一样的。
家塾班的日常,就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日常。通过一起生活,看到彼此需要修正的地方。也看到,在孩子们面前,姬老师是怎么做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
在家塾班里,好的方法只是其一。内心装满爱,去感受他人的感受,站在孩子或者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给出真正的尊重、理解,方法才显得更奏效。
教育回归生活。在家塾班里,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和唯一,根据生命成长的现实需要和孩子生命成长的阶段,给予孩子适宜的营养,这才是当下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正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