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视剧《小舍得》引发的讨论很多,“鸡娃”一词再次刷屏。
这本身是教育的问题,具体来说是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的问题。
我先来看看需求是怎么产生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村里为了发展经济办了个养猪培训班,很多人通过参加培训班学到了技能,有人在村里的养猪场上班,有人自己建了养猪场,有人选择给私人老板打工。
经过多年发展,大家都赚了钱建房子、买车子,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村民们通过参加培训获得了赚钱的机会,你说他们会不会把这种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呢?
后来随着养猪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激烈了起来,村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要想成为村干部和村办养猪场的员工,门槛提高了,甚至进一家好点的私人养猪场,都必须拿出大学本科学历。
自己办养猪场也变得更难了,如果你没有钱、没有资源、不懂创业、不懂经营、不懂处理各方关系,十有八九是成不了事的。
于是大家发现,以前大家都穷,思想淳朴,没有啥好担心失去的,也没啥想要得到的,特别容易知足。但是现在社会变了,村里有钱了,差距也体现出来了,渴望得到和害怕失去的思绪整天缠绕在心间。
渴望得到和害怕失去这个最基本的人性,在社会财富的开关被打开后如猛兽冲出,席卷大地。
建立资产、教育、社会地位护城河的需求就这样诞生了。
人之常情嘛,很好理解。
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更能体会到那些家长的良苦用心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但现实世界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
还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举例。
随着村里经济发展,村干部、自己开养猪场的、给村里打工的、给私人老板打工的,各自获得了不同的生存经验,人生轨迹上也出现了分化。
村干部收入稳定,工作轻松,还有一定的权利,在村里也被人高看一眼,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后代建立护城河,并且他们更容易获得优质资源,让子女确保竞争优势。
开养猪场赚了大钱的,非常精明,紧随上一种之后。
给村猪场打工的、开养猪场比较一般的,他们刚好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最没有安全感,也比较难以获得头脑的开悟。
不像村干部那么容易获得好的教育资源,也没大老板那么有钱,是最容易给孩子打鸡血的。
最后是给私人养猪场打工的,人群最多,分化也最多。有讲究随缘的,也有追求改变命运的。也不乏加入了给孩子打鸡血的阵营。
我们从中可以大概看到需求的分布结构和特点了。
这种需求,即来源于社会变迁、阶层等结构性因素,也来源于个人认知、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个人因素。
社会没有发展,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但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问题就会相继出现。
对每个人的境遇带来显著影响但又很难察觉的,就是我们最近经常看到讨论的失衡的问题。比如南北方经济失衡、东西部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医疗资源失衡、教育资源失衡、收入分配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市场供需失衡,以及近期讨论比较多的人口结构比例失衡等等。
可以说,现如今很多社会尖锐的问题,都可以用以上各种失衡问题来加以解释。
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除非你是生活在原始蛮荒社会。
但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常态,完美只是偶然。
但人天生追求发展,人类总是在不断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把自己放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从来未曾孤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