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收集过玻璃糖纸(材质其实是塑料的,和玻璃无关),后来转为收集香烟纸,接着又开始收集门券。门券的收集持续了好几年,还动员了许多人帮助我,弄得动静蛮大的,以至于现在还有人在帮我留意。
门券过后是集邮,又痴迷了一阵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收集钱币(和财迷无关)。
少年时期,住在解放路4号大院老平房里,邻里关系较为融洽,与小伙伴们更是如此。
有一年,住在3幢3号的张兵送给我几枚有龙的铜板,正面分别有“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字样,面值都是十文。这些铜板铸造精美,用料讲究,比姐姐拿来制作毽子的铜钱好看多了。
后来,我又得到了一枚湖北省造面值一文的光绪元宝,这让我知道了,铜板的面值不仅仅是十文。
不长的时间里,我拥有了近十枚的铜板。不过,那时候还谈不上是在收集钱币,我只是将它们当做平常的玩具,存放在铁皮盒子里,兴致上来的时候,将这些铜板叠加成一摞,放在手心里,掂一掂分量,再嗅一嗅铜臭的味道(和葛朗台也无关)。
对比铜板的样式,我还是比较喜欢十文面值的那种,以至于后来将那枚湖北省一文的光绪元宝,再加上一枚方孔铜钱,与小伙伴换了一枚十文的“大钱”。这件事情后来让我着实懊悔了好一阵子。
真正想到要收藏钱币,还是从妈妈给了我两枚“袁大头”开始。当手里掂着沉甸甸的银币,我想到了铁皮盒子里已经沉睡多年的铜板——这已经是1993年了。
因为已经工作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于是买书研究,订阅《中国钱币》杂志,跑收藏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南京市有几个比较大的收藏品市场,固定的是在朝天宫、夫子庙、中华路邮局楼上以及午朝门公园内。
经营钱币交易的有中华路邮局楼上和夫子庙邮币卡市场。不过,这些地方卖的钱币主要还是流通纪念币和前几套人民币纸币,老钱币的品种则比较单一,价钱也高。夫子庙东市和西市里更不乏有赝品在出售。
午朝门公园内只有一个卖钱币的摊子,老板五十多岁,操一口外地口音,带棚子的摊位里经常会有新品种出现。由于家离的近,我经常前去光顾。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跑到朝天宫去淘宝。
朝天宫是一个露天市场,其外围是卖旧书旧杂志的地摊。棂星门里面则是来自各地的文物贩子,以出售所谓的瓷器、“古玩”为多,其中也有不少专营古旧钱币的。每逢休息日或是重要节假日,这里的摊位数量最多,时常能遇到好东西。
那些年,每到五一节和国庆节,有关部门也会在南京博物院和鼓楼公园里举办露天收藏品交易会。这是我收集钱币的最好时机。因为,那里几乎都成了钱币交易的专场,钱币贩子们远的有来自东北的。我的两枚奉天省铜元就是在这里买到的。
2014-06-30 20:13:07| 分类: 钱币那些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