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又一个不离婚的了”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等到了结尾的时候,又觉得很突然,好像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完,事情的还没有发展完就结束了。

老舍的笔下的小人物平凡,又那么的形象。有的时候又感觉那么的讽刺,有的时候又觉得形象而细腻。老舍书里的京味十足,有很多京味的话,对北京的人的文化和人情往来也刻画入微。

《离婚》这本书里写的人物,如张大哥和老李。老李比起张大哥来说,确实差的很远。张大哥在我眼里属于那种会来事的人,所谓的会来事,是他可以把别人来求他的事情给出个办法,并且做好,为人八面玲珑,不会想着去得罪谁,只为了人情。在对他的儿子上面,五次上不了中学,也是因为人情没有托到位。老张这个人很传统,但是又偶尔接受外来的思想,所以他们家的硬木椅子和那个什么西洋毛毯相结合,让人感觉很时髦有品位的样子。老张比起老李来,至少是有担当的,尽管生活也是不容易,但是对于发生了事情能想到解决办法,托个关系什么的,也比老李强太多。当然,这可能跟他喜欢做媒有关系。而老李则是那种心里觉得自己有点理想,比较“共产”,又诺诺弱弱的样子。不敢得罪人,还十分好面子。虽然老张好面子,但是他会去把各家各户的东西打听清楚然后买最便宜的,但老李就是个冤大头,觉得给钱多就显得自己有面似的。老李心里好像有着“诗意”,这个“诗意”说起来也就是笑话吧,一边希望自己的妻子知书达礼,一边希望自己的妻子家务和人情样样精通,像张大嫂一样到又要比张大嫂有文化,感情觉得女性可以撑上天了是嘛?那还要你个男的做甚?也是搞笑!

但是,老李后来的表现却也越发的出乎人的意料,他最后好像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害怕自己成为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对自己的事都一点也不敢豪横,正像住惯了笼子的鸟,遇到危险便闭目受死,连叫一声也不敢;平日的歌叫只为讨人们的欢心。又因为张大哥出事,像是看透了什么一样,对于小赵,也不害怕了,直接就和他干上了,心里觉得痛快;对于隔壁的马少奶奶,他也不想了,但是还是心存着心里的那点“诗意”和“浪漫”,准备等马少爷回来再看;对于工作,就像是看透了人生,感觉到大家都是那么的无聊,市井小人的嘴脸又是那样让人恶心;这样的心态,让他感觉到生活非常的无聊,却又从中能找到一些别人不知道乐趣,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最后马少爷的到来,粉碎了他对心中“诗意”最后的一点追求,所以他最后不管不顾的丁二爷走了。

这本书的背景应该是民国时期,那时候思想开始解放,却又没有完全的解放完全,大家还是喜欢有孩子可以传宗接代,也不敢离婚。大家都像书里的张大哥一样,明明传统又不想落后时髦,心里有一个平衡,永远不想失了平衡,失了平衡便是失了一切。还有一些小部分的人像老李一样,对爱情渴望着“诗意”与“浪漫”,却又逃不开世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厌烦着眼前的一切有没有勇气打破眼前的一切。

其实,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老李那个样子呢?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直忍受忍受,没有勇气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一边抱怨着现实的不堪,一边忍受着现实带来的好处。其实也不过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罢了。

书名为《离婚》,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婚,这也是一种讽刺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 一|“大叔和大哥是最适宜作媒人”素描张大哥。 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张大哥发明彩车小轿。 三|“以婚治国...
    呦呦鹿鸣bree阅读 1,993评论 0 1
  •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老人常年在海上打鱼但经常都没有打到鱼,有一次终于得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
    14思政徐瑞琪阅读 286评论 0 2
  • 西江月·残梦 疏雨难消残梦,倦起却话凉风。罗衾薄枕榻上卧,戏笑痴语呓声。 花径有歌无...
    ad4fbd4260e3阅读 374评论 10 8
  • 2017年2月9日 星期三 多云 深圳的气温骤降,貌似又回到了严寒冬天,让我们有点儿难以适应,不过我...
    慧贞阅读 68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