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故乡那偏僻落后的小城里,生活使用的水基本上都还是原始的井水河水。
我的家乡背山靠水,一条山溪河流绕城而过。六十年代,老城区里主要有城河井、区粮站井和太平岗井三口水井,养活了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大半城人,其他靠河边居住的人家都是在河里面取水。
那时候吃水用水一般都是去水井挑回家,每家每户都备有石水缸或者是大点的木水桶储水。小点的木桶可装水十来斤,大木桶装水可达五六十斤。我们都是十多岁就开始用小木桶挑水回家,既是生活的需要,也可以锻炼身体。平常时候挑水还是比较简单,从井里(河里)把水提上来挑回家就行了。遇到夏天天旱的枯水期,挑水就很难了。不光排队等候,关键是井下很深的地方才有水,要用竹竿绳子连接挂钩,把木桶放下井里三五米甚至十来米才能把水拉提上来。河边平常挑水都是有比较固定的地方,专门围砌起来的水台,下面的河水都还比较深,随时都方便挑水。遇到枯水期,就要用水瓢从河里面慢慢舀水进木桶才行,所以就只有排队等候了。
我们家距区粮站的水井有一公里多路,开始一挑水有十来斤,随着年龄大了,水桶也慢慢大了起来。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都已经是挑四五十斤左右的水桶了。平常情况下还没有什么,遇到冬天落雪下凌,地上结冰打滑,水不时就会从桶里面荡出来,一担水挑回家也许就只有大半桶水了。
那个时候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劳动力,吃水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有的孤独老人在没人帮忙挑水的时候,也只有用钱去请别人给自己挑水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县里才有了自来水厂。逐步形成了自来水管网,慢慢才引水进户,彻底改变了靠挑水吃的传统。从此以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进入了文明生活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