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漠
很多人看到道人炼丹,佛教徒打坐,就以为儒家不修行。实际上,儒家也修行,祭祀就是他们的修行。每次吃饭前,孔子都带头祭祀。我不知道现在山东还有没有这个习惯,如果有的话,也许源头就是孔子。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祭祀,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祭祀,就像我们国家祭黄帝陵,祭孔子,祭周公一样。祭是儒家的一种修行礼仪,非常像佛家的做道场。这是儒家的第一种修行。
儒家还有一种修行,是念诵。我们有时候看古代电视剧,会看到一些古代的读书人拿着书,头转着圈念书。为什么?它就像搞音乐的人打拍子,也是读书人念书时的一种韵律。儒生念书时也是有节律的,他们讲究诵读出声。“子曰”如何如何,一般都有差不多的调调。我们过去有一种平仄四声,就源于儒家。我听过一些人诵读儒家经典,他们诵读的声音很悦耳,有点像和尚们念经,原因就在于平仄四声,有一种缓缓的、不紧不慢的味道,就像流水一样。其目的跟佛教的诵经、持咒一样,也是为了摄心——让心安定下来,得到智慧。
让心安定下来,就会渐渐进入宁静到极致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之中,除了虔诚和向往,还有一个东西,就是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万物和自己一同生长。这时,就有了智慧。如果你观察不到万物,那么你的状态就不对,哪怕你静到了极致,也是一种休眠状态,智慧是死的,因为你在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念头。
这种潜意识里的压抑很难破除,你必须破除执著,证得无分别,否则你就有好恶之分,就有善恶之分,就有二元对立,你就会下意识地压抑自己。我在一首偈子中,用“下厌而上欣”来描述这种误区,它是需要对治的,不对治,不破除这种分别心,你的心就得不到自由。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想认命鲍叔牙为丞相,但管仲不同意,他说,鲍叔牙虽然是君子,但不适合当丞相,因为鲍叔牙嫉恶如仇,他容不下别人。鲍叔牙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当易牙告诉他,管仲不让齐桓公封他做丞相时,鲍叔牙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易牙,这是对的,说明管仲了解我,要是我当了丞相,首先就要灭了你们这种人。
当然,有时的压抑也有别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它都不对。一定要注意,如果你观察不到万物,说明你修死了。
很多修行的人都修死了,他们很像没有联网的手机——就算手机可以用,如果它没有联网,你也没法用它跟别人联络,那么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顽空更糟糕,跟死机的电脑一样了,虽然没念头,没烦恼,但死机了。相反,如果手机联网了,你就能用它跟外界交流了。这就像你的智慧开了,你可以观察到万物的生长了。
在虚无、虚空、无执、纯净的虔诚状态之中,和万物一同生长,就是“万物并作”。你的心即使静到了极致,没有任何执著,也能观察到万物的生长,体会到自己跟万物之间的关联性,知道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变化的一部分,自己和世界、和大自然是浑然一体的。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变化中的一环,就像小石子掉进水里,溅起水花,水面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一样。这就是因缘的流动性。修道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认为自己是独立于道之外的、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观察道。
“吾以观其复”,在观察万物跟自己一起生长的同时,还要观察万物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规律,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
满足了这几点,才是真正的修道。
过去,有些人找不到修道时的师父,就观察万物的变化。当他在没有杂念的状态下观察万物,就会发现万物一直在变化。树叶由绿变黄,然后落到地下,腐烂,融入土壤,树上又抽出新枝、冒出新芽……一切都在变化。成住坏空是整个宇宙的规律,而自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会慢慢地破除执著,最后解脱。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雪漠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