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周作人先生的散文《秋虫的鸣声》,开篇就遇到了几个生僻字,是虫子的名字。作者说:“………都是相当的会叫的,但是在北京却不大听见,……”。我是既不知其名,也不识其面。
想起了孔乙己,是因为“茴香豆”的几个写法。鲁迅对孔乙己“茴”字的写法,是颇有微词的。表达的是沉迷于“茴”字的写法是不能救国的,更是有害于社会进步的。
以我现有的知识与理解力,有许多东西是“读”不明白的。只有时间给与答案。今天的人很少再去纠结几个字,网络语言越来越简洁,可我们的文字之美呢?“唐诗宋词”的押韵呢?网络上争论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等(ji?qi)已经被教学改乱。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及中国园林之美,词语与景相契合,今天看来,还是需要孔乙己的认真。“无用论”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养不活自己,更因为“老九”的排序。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精神!文人还是保留自己的一点尊严吧。是救猫?还是抢救名画?此刻应该用《王子复仇记》“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而我回答不了,都不想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