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出去吃饭,想找一家口味不错的店,于是你掏出手机,打开点评,搜索想吃的菜系,比如火锅,港式,粤菜,川菜,西餐等等,然后在众多类似的店里,根据评分---主要是星数,选一家看上去还算靠谱的,过去吃,最后发现这店的口味怎么TM和评价差那么远,这样的情况大约占我用点评找饭店的7成左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想了想,恐怕还得从点评的模式入手,首先,评分虽然分为总体,口味,服务,环境几大方面,看似全面,但说实话,谁吃撑了吃完饭还去写评语,反正我从来没写过,如果要写,除非是烂到极点,抑或远超预期,还有就是服务员的各种威逼利诱,这反馈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道理就和很多所谓的市场调研,问卷调查一样,看似收集了很多信息,但未必就是真实有效的。
第二,点评的打分和评语,任何人都可以写,即使没去过也能写,这就变得很有趣了,如果有人根本没去吃过某家饭店,而出于某种目的去写评语,比如刷流量,买口碑,会发生什么呢?
鉴于以上情况,有时候这套评分机制对一家饭店的真实水平就会产生失真,哪个用户根据上面的信息找到那家店,自然就掉进坑里了。
难道这种情况就没有办法了么,绝对有,第一个办法就是找资深吃货同事和朋友问,因为这样的人一般踩过无数的雷,掉进过无数的坑,也去过很多不错的店,所以问他们就能得到很好的建议,但正所谓“坑爹无涯,而吾生有涯,以有涯追无涯,歹矣”,面对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有无数的饭店,每年又会新开无数的饭店,怎么才能知道哪家好呢?
这就要从自己出发,问一下自己,当你觉得一家饭店不错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对我来说,如果我找到家不错的饭店,那么很大概率,我以后还会再去,一次,两次,好多次,这就叫做用脚投票。所以就吃饭这件事,判断一家饭店好不好,不要看评论怎么说,而是看去过的人会不会再去。
这样的数据在以前是基本统计不出来,一来反复去的人不会告诉你他去了多少次,二来店家也没这闲工夫统计回头客的数量,最多也就下次看到了说声:“哟,老王,您又来啦”,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和大规模手机支付的出现,今天只要那几家支付公司愿意,完全可以搞出一个带回头客统计的app。
因为每个价格层,每种菜系在理论上都存在一批不错的店,而这样的店一定是有良好群众基础和忠实老顾客的,数据将真实的反应出这家店在顾客中的受欢迎程度,因为吃这件事有关钱和体验,没人会吃撑了反复去一家不喜欢的店,同时,这个数据还能帮助不熟悉的新顾客从更多的纬度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也能促进店家改进自己的厨艺菜品,而不是天天想着怎么靠营销扩大自己的销量。
当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像星巴克,肯德基,福建千里香,兰州牛肉拉面这样有明确质量预期的店无效,但是对于你判断不熟悉的非连锁小店将十分有用。
最后推荐一家烤羊肉店,它开店十五年,那里的羊肉串和羊里脊真是想到就流口水的存在,一个月总要去吃几次,以前点上几份烤串,叫上几个小菜,这一顿饭就可以吃的舒舒服服,可惜这家店所在的整条街都拆迁了,店面已经没有了,但他们居然在原址上支着帐篷继续着他们的烤肉事业,也算是造福广大群众了,想吃的乘早,说不定哪天这片地方就正式开工,而且据说他们新的店面还没找到,所以吃一顿少一顿了。
最后的最后
来几张他家的烤肉图,深夜放毒,大家解解馋,推荐他家的羊腰子
这家店叫新疆喀什烤肉王,徐汇长桥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