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书里看到一个例子,深受启发,关于逆向思维,很早就从查理芒格那里了解到了,但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没有运用的印象。
这个例子与投资相关,做好投资,第一感觉是要做大概率正确的事,提升识别优质企业的能力。
这种做法没有问题,只是难度非常大。优质的企业往往是少数,基数少的情况下,即便是提升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实际提升的成功率也并不明显。
假如反过来想一下,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情况。市场上劣质的公司占绝大多数,如果在识别劣质公司的能力上提升同样的幅度,就能明显提升选到优质公司的成功率。
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有五千多家,假如总数量是五千家,优质公司占比20%,这样就有1000家优质公司和4000家劣质公司。
假设一位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成功率是80%,这可以分成两种情况,情况一:优质公司会看错成是劣质公司,误判率是20%,情况二:劣质公司看错成是优质公司,误判率20%。
这位投资者选到优质公司的成功率不是80%而是50%,1000家优质公司有20%的误判,实际能选到的优质公司是800家,由于对劣质公司也有20%的误判,所以会有800家劣质公司被认为是优质公司,实际的成功率只有800/(800+800)。
假如这位投资者现在打算提升自己选到优质公司的成功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升自己选对优质公司的能力,另一种是提升对劣质公司的识别能力。
两种方式,假如投资者都能提升10%的正确率,情况一条件下的成功率会提升到52.9%,900/(900+800),情况二条件下的成功率会提升到66.7%,800/(800+400)。
如果投资者将两种能力都提升10%,成功率会提升到69.2%,900/(900+400)。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投资中做看上去对的事比减少做错的事要难很多,而对于提升投资的成功率而言,不断的提升自己识别劣质公司的能力可能比直接提升选到优质公司的能力要有很大的优势。
虽然看上去很反直觉,但根据数据分析,理性思考一下,可能客观上确实如此。
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妨找找哪些是错的,躲开那些错的,就已经走在对的路上了。
无论是做对的事,还是减少做错的事,长期下来都会有复利式的影响,而不做错的事还可能反而是个捷径。
长远去看,不做错的事其实就是在做对的事。
做对的事有很多没那么容易判断,还有很多因为犯错而会误判,错的事相对容易判断。
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做错的事,比如人们知道抽烟、酗酒会伤害身体,还是忍不住去做,因为短期的娱乐诱惑很大,人们知道偷窃、诈骗是违法的,还是会有人冒险去做,因为刺激短期来钱快。
其实多想一下就会发现错的事往往有类似的共性,就是在短期会带来自己想要的某种好处利益,或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
但凡能够想的长远一点,就能避免很多无须有的错误,比如想象一下现在自己已经是肺癌晚期了,还觉得抽烟很快乐吗,想象一下因为酗酒身体器官都损坏了,需要靠躺在ICU才能续命,酗酒还会好吗,想象一下因为偷窃、诈骗,自己的下半生可能要在牢狱度过,甚至性命不保,亲朋好友全都疏远自己,得来的不义之财再怎么多又能好到哪里呢。
想的长远也是容易又难的事,容易的是不难想到,只要愿意多想一想,难的是做不到。
因为离得远,就容易被忽视,除非马上搬到自己眼前,除了时刻警惕自己,可能也没有别的太好的办法。
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试着吾月再不行吾年三省吾身也是好的。
做对的事很难,但我觉得过好这一生,可能并不需要知道太多什么是对的事。
在我的认知里,对的事大概就是,为人诚信、正直、善良,做事认真、专注、靠谱,待人真诚、友善、有同理心。
如果我能够把这些我认为对的事踏踏实实做好,应该是足够我过好这一生了。
除此之外,生活中一定还会碰到各种大大小小不知道对错的事,但只要其中与以上有冲突那就不管结果如何,我不做就是。
这里面注定会有很多考验人性的地方,假如做错的事,结果是好的,或者至少是对自己很有利的,做还是不做,只能看日后的修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对错也不能扣的太细,不然可能处处受限,对错很多时候本来就是相对的。
自己感觉对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可能就是错的,反过来同样如此。
自己的对错观就用自己身上就好,别把它附加于别人身上。
举个例子,一位老人在路上跌倒了,自己感觉把老人扶起来才是对的,而身边的人却感觉那样有可能被讹人,劝你别干,该怎么做。
还是应该选择自己的对错观,客观上看把老人扶起来也是对的,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
这件事其实也可以想长远一点,两种选择都想长远一点,自己心里应该就有答案了。
很多事情想长远一点,基本上都会发现可能没那么难选择。
世上本没有对错,因为有了分别心,便产生了对与错。
当不知道对错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想一下,对的不一定就是对的,错的同样不一定就是错的。
对错是相,而相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