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能否要求劳动者交“押金”?

出于限制劳动者“跳槽”等目的,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某些用人单位会收取数额不等的“押金”,甚至身份证。劳动者认为找工作不易,也不管用人单位收取“押金”的行为是否合法,只求换来一份工作。那么,用人单位收取“押金”的行为有没有法律依据呢?

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想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一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84条也规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综上,用人单位收取“押金”的行为违反了禁止性规定,即法律不允许收取“押金”。所以当在面临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支付“押金”的行为时,劳动者可以断然拒绝。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