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的史料,基本真实地还原了改变中国的三大战役。作者选择的角度就是看国共双方在这三大战役中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01 主动筹划与被动应战
最让我慨叹的是:共产党是主动筹划战役,而国民党只是仓促应战,在东北,解放军奇袭包围锦州的时候,蒋介石还妄想着要跟共军主力决战,可是呢?推进的部队极其缓慢,在葫芦岛增兵后有十多个师向塔山进攻,然后担任阻击任务的是四纵,兵力远远少于国民党军,打了好多天,阵地几次易手,还是被共产党军挡住......蒋介石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锦州守军被全歼,随后长春围困战结束,廖耀湘集团又被全歼,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几乎被消灭......
那在华中战场,也是这样的,蒋介石反复修改他的命令,黄维兵团被围的时候,他刚开始想要他突围,后来又成了固守待援;杜聿明带着三个兵团撤离徐州时,跟蒋介石说好,要走就走,绝不恋战,可刚出城门没多久,蒋介石看到情况有变,就让杜聿明去救黄维......后来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被围住了......它被全部歼灭,要么起义,要么投降,其余的都是饿死、战死或冻死......
什么叫长期主义?什么是深谋远虑?尽在这里体现了。毛泽东指挥军队,想要进行决战,那都是思考了半年、一年多的事情了,蒋介石只是仓促应战,这能一样吗?而且蒋还反复更改自己的命令,导致部队被围,毫无补给,就这么输了。
02 民心所向,结局已定
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点:蒋介石违背了天下民心。他从一开始发动这场战争就是错误的,这底层的东西出错了,将来无论怎样,都是必定要出错的。当时傅作义的部队被冲垮之后,到处都有民兵和老百姓帮忙搜查国军,逃回来的将领安春山问傅作义:总司令,我们在华北那么多年,为什么这些老百姓都不帮着我们呢?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希望和平,希望能过上好日子,不希望打仗,更不希望被拉去当壮丁。从这个角度来说,解放战争其实就是一场顺应民心的战争,它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是已经定下的。
03 小结
读历史,就是为了让我们保持清醒,知道自己的来路,之后让自己的未来更加清晰一些,毕竟和平真的来之不易,不好好珍惜实在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