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喜寺内的500年玉兰开了,吸引了很多人踏破门槛去看花。放在平常外,亦有无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法喜寺是一个求姻缘的地方,我向来是不会去的。除非机缘巧合。也正是这样,幾年前夏天被携到访过一次。
往西湖天竺路去,绿意盎然,曲木幽森,清风拂面。
寺庙临山而建,有些高度,体现古典建筑美学。
恰逢盛夏午后,下了点雨,天气闷热,仍然挡不住许多人向往的心。大多数进了寺庙,收起了伞,特别是年青人,除了些许情侣。
寺墙上有一列经文金字,这是一个必然的打卡点。只见,情侣们很兴奋地摸字。我站旁边看,都是“喜”、“福”、“乐”之类的,靓男静女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仿佛摸了已经被天注定在一起,一生幸福快乐。我心里噗嗤一笑。单男或者单女摸的都是其他异字,这不难理解,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内心情感与对生活的向往此时会表达的真实。
我注意到,最显眼就是“發”字,已经被摸得不像样了,比风化严重。我笑了笑。
在人头攒动里,我注意到一块牌匾,上面是四个字——“莫向外求”。我亦笑了笑。
期间,每个女士几乎往白色或者黑色的石雕窗花下或者旁,双手合十,明眸暗闭,或者侧,或者正或背的摆姿势拍照。大概那时,想的未必是感情,而是许的诸多的愿或者脑袋空空。
我见了旁边的石雕小象,饶有兴趣,俯身叫人留了一张。
再往上爬楼梯,就可以在几缸红紫的三角梅前,朝下方俯瞰错落的寺庙建筑。勾心斗角,飞檐翘角。
有女士纷纷在下方的汉白玉栏杆平台留照,对应着建筑物的中轴线般。
这是一个不大寺庙,但是可见寺里的和尚众多,有的披着不一样的袈裟,下午在殿中念经,排队穿梭,一前一后,一列一列的走。可见,这个庙太小了。
出了寺庙,夜幕降垂。亮着车牌号1314路公交车从黑暗里出来,很多人争相抢上去。我又笑了笑。
路边有卖莲蓬的,清香透气。在夜色下,莲蓬青幽的颜色如同冰琢翠玉一般。我遂买了三个观赏尝尝。
想来,法喜寺未必起到祈福的作用。很多人是不幸的。即使有侣者去了法喜寺,不会天长地久,感情也会分离;单身者诚心到访一百次,未必有姻缘,更无论求“發”之人。
“莫向外求”——这是法喜寺在给众人踩进踩出大门前的一句话。它是一句醒语,也是一句警语,也作为一句揭语。法喜寺的精髓在于这四个字,法喜寺的秘密在于这四个字,法喜寺的宝藏也在于这四个字。
昔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在于这四个字,人生也在于这四个字。
法喜寺,盛开着的老树玉兰有洁润、珠酿、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