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妃主动向皇帝提起离婚诉讼,千百年来“只此一家”。从文绣出走到双方签字同意离婚,仅用去二十多天的时间。期间,双方律师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十几回合,清朝遗老尽出,舆论铺天盖地,价码从最初提出的五十万一路砍至五万五千元。
1931年8月25日,文绣妹妹文珊到了溥仪与文绣居住的天津静园。下午3点,文珊向溥仪申请,说要和姐姐出门走走散散心,经溥仪同意后,二人由太监赵长庆陪同坐上溥仪专车,直奔国民饭店37号房间。
早在几个月前,文绣便听从远房亲戚玉芬(表姐夫毓璋女儿)的建议,决定通过打官司解除与溥仪的婚姻。在得到妹妹文珊的支持下提前着手作准备,并利用文珊每次探望的机会,分批陆续将自己房中的细软及金银首饰,悄悄带出并暂时存放在文珊家中。
当到达国民饭店37号房间时,早已等候的玉芬将三封密函交给文绣,内里是聘请的三位律师拟写的陈述离婚理由的文件,及逃离静园后致溥仪的信件,信中明确告诉溥仪,律师已接受文绣的诉讼委托并正式代理了离婚案件。
陪同的赵太监得知皇妃要与皇上离婚,吓得赶紧双膝跪下,苦苦哀求文绣回去,可去意已决的文绣只将信交给赵太监,让他拿给溥仪。太监没法子,也不敢强行动粗将文绣带回静园,只好拿着信连忙赶回去。
到了第二天,皇妃要与皇帝离婚的消息传遍天津,成了大小媒体的头版头条。如《国强报》题为《溥仪妃子离婚》的短评中,将文绣此举称之为 “数千年来皇帝老爷公馆破题第一遭的妃子起革命”。
文绣与溥仪离婚的原因,按诉状上的诉讼理由,是文绣受溥仪虐待,使其不堪忍受;且溥仪生理有病,同居九年,未得一幸。而坊间多认为是文绣受溥仪冷落和不公正待遇,且与婉容的关系在后来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不过,据流传资料及信札看,溥仪对文绣真正冷落始于1925年2月24日,溥仪一家及亲信们离开北京的日本公使馆后。在此期间,文绣一直劝说溥仪不要相信日本人,以免引狼入室。而一心想假借日本人复辟帝制的溥仪,自是听不进去。
至于坊间流传文绣与皇后婉容几近水火不容,其争斗程度彷如一出狗血宫斗剧云云等,多是单凭几首小诗而进行的过度猜测。据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溥仪档》记载看,却是另一番景象。
如婉容在某次胡闹后,还亲笔写了封道歉信给文绣。婉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现存的婉容书信中,她写给溥仪的,多用英文书写,而写给文绣的,则是“中西合壁”,甚至出现个别的错别字。文绣写给溥仪的信札则以中文书写,称呼溥仪为“吾爱”,落款是“爱莲”。
婉容道歉信: “爱莲女士惠鉴: 昨接来函,知you之兰楮闷,现已痊愈,I甚欣慰之至。and请君勿怕,me错误,念I是于君互相立誓,彼此均不得再生误会。不拘何事,均可明言。所以君今不来,I以为稍有误会之处。只是君是因病不得来此,I实不能解也。君闻过中外各国,有you病不能见I之理么?若有,何获罪于君之处?还望君明以见告为幸。不过自叹才德不足,难当君之佳偶耳。请罪人植莲启”
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溥仪、婉容和文绣三人之间的关系,亦如民间普通小夫妻无异。成亲之初,溥仪下旨让内务府为文绣母亲蒋氏在北京地安门后海的南沿,买下一处大院落作为新居处。
未被逐出紫禁城之前,溥仪兴致来时,也曾吟上几首白话诗,“灯闪着,风吹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我在院中唱歌……。”虽然水平不咋地,但至少那时与文绣的关系尚算融洽。
文绣的离婚诉讼被媒体披露后,溥仪找来叔父溥涛,让她劝文绣并转达溥仪的意思: “以后由皇上每年支付生活费用六千元,文绣可寄居于北平太妃处,但文绣如欲寄居天津,则另由溥仪在租界为其觅选相当住所文绣的一切日用器皿、衣 服、首饰等物,均交文绣管有。”
婉容与文绣对于这样的条件,文绣当即表示拒绝。迫于无奈,溥仪决定派出清室办事处常务律师林廷琛去会晤文绣的律师,以尽快达成和解。
8月26日晚,双方律师举行第一轮会谈。溥仪的代表林廷琛律师提出,溥仪可以不再坚持“不许离异”的观点,但文绣不能起诉,也不能登报声明。
而文绣方的三位代表律师则提出,文绣坚决不回宫,并要求溥仪支付赡养金五十万元。而林廷琛认为支付五十万元乃漫天要价,双方分歧太大,初次会面不欢而散。
两天后,双方律师再度见面,这次文绣出现在现场,但态度依旧坚决,溥仪方面提出希望双方再花点时间重新考虑各自提出的条件,争取达成一致。
不料,文绣方的律师在第二天,便知会法院调解处,并签发了传票。这显然给了溥仪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双方律师加紧协商,特别在供养费问题上反复来回谈判。
8月30日,天津地方法院调解处正式向溥仪下 达了调解处传票和副状,通知他于1931年9月2日下午2时到本院民事调解处进行调解。
双方律师又经过多轮磋商,文绣一方从五十万降到十五万,最终定在五万五千元的数目上。溥仪与文绣离婚协议1931年10月22日下午1点,溥仪与文绣在林廷琛的律师事务所内正式签订了《离婚协议书》,溥仪与文绣宣告离婚。
立约人及双方律师签名后,文绣拿到支票,并作出如下声明: “正金定期支票二纸如届期该行拒绝支付应请换给现款”。离婚后的文绣,与妹妹文珊一同离开天津回北平。
而此时,母亲蒋氏已离开人世,二人回到北平后才得知原先的老房子,早被本家的亲戚偷偷卖掉。虽分得五万五千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钱财。
可这场离婚官司需支付不菲的律师费,更为不幸的,是又被玉芬骗走了一大笔,姐妹二人身上的钱实际仅剩一小部分,为了节省只好在北平租了套房子算是安顿下来。
1932年,文绣在北平找到人生第一份职业,在府佑街私立四存中小学当教师,教授国文和画画。有着深厚国文功底又兼写有一手漂亮粉笔字的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文绣离婚后便恢复了傅玉芳的名字,本意仅是低调生活,避免不必要的关注。不曾想,没过多久有人查到这个傅老师竟是末代皇妃文绣。消息传出后,北平各大报社风闻而至,争先采访报道。
众多的好者事,为了一睹昔日皇妃真容,竟也聚集到学校门前。有评论说,当时的文绣有如“活人遭展览”般,处境十分尴尬。无奈之下,1933年底,文绣被迫辞职。
皇妃身份暴露后,文绣与妹妹搬离原租住的地方,再动用最后那笔钱,在刘海胡同买下一处平房。后妹妹文珊改嫁,文绣孤单一人为排解寂寞,找到了皇室后人画家傅儒拜师学画。
七·七事变后,短暂的恬静生活瞬间被打破。家里隔三差五就有倚仗日本人势力的警察、保长等上门敲诈勒索。几年下来,仅剩的平房也卖掉,文绣已是一无所有。
置身乱世,活着便已是奢侈。在家糊纸盒已养活不了自己,文绣出现在了瓦工的队伍中,可搬砖运瓦全凭力气吃饭,瘦小的身板坚持不了多久,只好背着木箱子沿街叫卖香烟,生活重压下的文绣早没了昔日皇妃的风采。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抗战结束才稍有好转。1945年,经朋友介绍,文绣进入华北日报社当了一名校对员。而当时的社长张明炜有感文绣坎坷的经历,亲自为她作媒,介绍40多岁仍未成家的国民党少校刘振东。
出身贫苦的刘振东,当时在北平行营里负责管理中南海库房。两人经过半年的接触与了解,于1947年夏天结婚。新婚燕尔,二人在北平西城白米斜街租了房子作为新家。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在文绣的劝导下,刘振东如实登记坦白历史问题。人民政府经审查决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不逮捕、不关押,交群众监督管制。
1951年,解除管制后的刘振东被分配到北京西城区清洁队当工人。之后,文绣与刘振东把家搬到清洁队附近的西城辟柴胡同,一个约有10平米的房子里。
1953年9月18日,文绣患心脏病去世,终年45岁。文绣死后,丈夫刘振东向清洁队要来了四块木板,打了一口棺材,在两名队友的协助下,将文绣葬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土城义地里,坟前没有立墓碑。
(本文同时发表于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原创作品受平台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