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可以/文
人到中年,进入人生后半场,什么最重要?
身体、亲情、爱情、事业、友谊、票子、房子……排名不分先后。摊开手,数着指头,不好选,似乎都很重要,或有人抠掉几项,但也不能说不重要。
无可厚非,人生到最后,物质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归根结底,身心排第一。何谓身心——与身体相统一,即除了要有康健的身体,身心和谐,心灵层面,是认知、格局与眼界。
三十知天命,活到后面,人最终永远都是自己在和自己对话,在生命绝大部分时间,人寻求的是自我认可。
每走的一步不会白过,通过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命阶段,亲眼看见自己一点一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逐渐找到了生命的掌控力。
很多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不是靠治好的,而是靠养好的。换句话说,很多疾病并不都是生理性的,也有大部分是心理性的,是焦虑、暴躁、愤怒,需求不满或者贪欲引发的。
躯体化症状,如身体出现的不自主的、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如腹泻、头痛及胸闷等,这些反应往往与压力、焦虑情绪症状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体征。
一种消耗型关系,通常缺乏有效的沟通、尊重个人界限、充满负能量,并且缺乏支持。轻则会占据你大量的心智,使你焦虑、愤怒或气馁,重则会屡屡触发创伤,引爆恶劣情绪,让人价值感下降甚至自我怀疑。
远离还是越挫越勇,都是不同的选择。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人与人会在动态的关系中会形成一种平衡,能量与能量之间相互传递。当内心充满了嫉妒、诡诈、怨恨的时候,也易这般看别人。
当你在与罪恶对峙和争战的时候,小心不要被罪恶所辖制。有一个法子是,只反问,不接招,再加上什么也不说,就讽刺的看着,凝视过去,留一点空间让其自身感受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无礼。
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
当然,我们当行走在光明之中,我们多抬头仰望阳光,由己度人,心中必然充满温暖、明媚与喜乐。
学会识别消耗型关系并有效应对,保持主体性,永远相信自己的感受。分清事实与观点,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稳稳不动,考验的就是心态。
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若未变化,则要跳出现有的立场去观察,查缺补漏,察己悦纳,就更要学会滋养自己,那如何才是真正的滋养自己?
【 1 】学会接纳自己
学会“自我滋养”,第一步是接纳自己。
全然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特质,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与薄弱点。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这也是正常的。
当自己感到疲惫、沮丧或者效率低下时,要学会接受这样的自己,不要过于苛责。给自己一些时间去休息和放松,比如听听音乐、看看书、跑跑步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恢复。这样,当你重新回到工作或生活中时,会更有精力和活力去面对各种挑战。
一个容易被关系消耗的人,本质上是自我接纳度极低的人,因为不接纳自己,所以潜意识里才会认可他人对自己的评判。
当自身能量越来越高时,才会开始理解每个人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是处在不同的能量场,状态不同,选择不同。
我们也不用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先做再说;也不用把人心想得太阴暗,毕竟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很多人的问题可能是,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看的书太少,却对别人的期待又太多。我们的身体,真的很奇妙,就相当于一个小宇宙,本自具足,身体上的不适有时是提醒我们压抑情绪的指南针。
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是一个蕴藏宝藏的宝库。而打开这把宝库的钥匙,就是人对自己发自内心的相信。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最易起心动念,应如何破解,减少内耗?其实,庄子用一个比喻,就把这个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庄子《山木》篇里有个故事叫“方舟济河”。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当你在河上划船,如果一艘无人控制的小船撞了过来,你不会生气,因为你觉得那个是一个意外,不是人为,你可能会自认倒霉,但如果船上有个人,你很可能会发怒。
也就是说,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把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粒微尘,动态的关系走向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千丝万缕关系的背后,试探又试探,是无意还是人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想,怎么做。说的对的地方精进,不足的地方改正,就这么回事。不矫情内耗,愤怒背后的奋发才是重点。
人不要生气,要争气,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焦躁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认清自己,想明白这点,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以不变应万变。
人生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坦途。我们在为一切准备的过程中,要习惯失望,也要保持期望,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们总能在准备的过程中,结识同路朋友,累积人生认知。
【 2 】多元视角看现在
第二步,用多元的视角看现在,活在当下。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即如果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一生当追求的是什么的时候,失去与这些无关的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
杨绛也曾写下:“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不必害怕的”。
“人最痛苦,好像都在为已失去和未得到纠结。”人生如四季,可能并不是我们期许中那般样子,如果执着于痛苦,人生皆痛苦,但如果你能试着转念一想,也许就会别有一番景象。
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新的故事,永远比旧的故事更有吸引力。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你越是悲观处世,遇什么事都觉得是坏事,最后只会越来越倒霉;越是乐观处世,即使身处险境,也能聚焦到问题根源,按图索骥,找应对之法,最终化险为夷。
有人一生总在无止境地忧虑,其实很多担忧从未真正发生过。无论什么,都要活在当下。以其提前焦虑,不如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更不要被当下的情绪所消耗。
阅历真是个好东西。我们如今努力学习、工作,不断失败又不断进取,就是为了累积智慧和经验。走出去,再回头去看,吃过的亏、走过的弯路,拍拍身上的灰尘,那都不是事儿。
就在人生某一时刻,突然拨云见日,清晰看见自己的来路与前程,开始清醒对待自己的渺小和伟大。你我皆凡人,原谅一些,放下一些,调整一些,又坚定一些。
时间会让所有无关紧要的人逐渐面目全非,心定而后知勇,白驹过隙,你会意识到任何人对你的评价、定义,都是过眼云烟,毫不重要。
生命中最值得荣耀的,不是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都能勇敢地站起来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当然,我们不必时刻情绪稳定,但要保持情绪的流动,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生欢喜心,多一些空船心态,该撒火就撒火,风风火火闯世界。
当然,除了多元视角,亦要扩大自己的疆界。多到能托举和滋养他的地方去,营造强能量场,选择相处融洽的伴侣、朋友,选择或创造能够给予自己更多正反馈的场域。
【 3 】明确具像化目标
最后,记得人到中年,更要学会爱自己,明确具像化目标。
爱自己,即永远置顶自己的感受。保持主体性,是真正的觉醒力量,是在生活中锤炼出来的勇敢与柔韧。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先把关系与自己剥离,面对过一次次失望、无助、痛苦的黯淡时刻,才有了犀利的眼光,去分辨出哪些是自己生命中重要事情。
宽门进,窄门出,再看这个世界的丰富,面对关系里的缠绕,就会透彻许多。这时,你将与人和万物之间隔着一些距离,这些距离会带来更恰如其分的看见,和彼此回应的舒适体验。
学会爱自己,怎么爱自己,第一反应是我感觉舒适开心的,如“感觉”是我希望自己开心一点,我希望不要被人拉下,我希望我想买的东西可以买。
可不要,只停留在感觉上,而应去了解自己。比如开心,我做什么事会开心,我能不能记录下来自己每天的情绪波动,然后就可能会找到共性,比如我自己,吃高热量的食物会开心,早睡早起会开心,一起去看电影很开心,和孩子一块玩闹时开心,跑步的时候开心......当感觉转化为具像的目标之后,才是“爱自己”真正的开始。
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把脑子里的东西变为现实,是去实现,而不是去模仿。
但我们常用的是一种模仿的生活态度。记得上学的时候想玩,家长会说少玩一些,现在好好学习……等上大学就好了;上大学想买什么东西,家长说你工作了可以自己挣钱卖,工作之后想自己做决策;他们又说等你结婚了有自己的家了你就可以自己做主了……这些“等”的背后传递着一种信念:“你不能做什么,是因为你不配,你还不够资格。”
于是,既有的思维习惯里,我们总是去模仿那些有资格自己做主、有资格获得幸福的人,是什么样子。
名牌包、大牌车潇洒,带小院的房子阔绰……把爱自己物化成我要更努力的往前赶,我需要有什么资格,我要赚多少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子。
可物欲只会助长欲望的膨胀,但这个欲望可能并不来自于我们本身,而是为了抵御他者的凝视。
这些真正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开心吗?一项项社会物化标签、此消彼长的欲望是爱自己?物化的浮躁社会与衍生的贪欲,并不是真正爱自己,而是把自己推向一个个更大的目标,就像一头一直在赶路的驴子,望着头前的胡萝卜吃不着,一路向前不停歇。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你已不是孩子,曾经的限制性信念,也已不再是禁锢你的牢笼。现在的你一身轻松,自我负责,需思考什么才会带给你内心真正的平静,然后去践行。
说到自己,我不羡慕人家的名牌包包、豪车之类的,看到了会捧场鼓掌“哇,好看”,然后过自己的日子,从没有一刻惦记过。
因为我知道,它们也不是我的,即使买得起,我也不会去买,实是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够用即可,为了虚荣牺牲掉实际的舒适与快乐,何苦来哉。
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可控的、可承担的。不需要那么多宏大叙事,活在当下,有自己的坚守和坚持,家人身体健康平安无灾,我觉得已经很好很好了。
豪车、大房子谁人不爱,确是内心所求,不是模仿,不是盲目攀比,而是我值得,是我拼一拼能实现的,那就要紧盯着目标——咬紧牙、铆足劲,去挣个未来。如若不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小小的屋子也是安乐窝。
其实,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所求,心之向往,朝着目标去开拓,去实现。已尽了最大努力探求不得,归于平淡也是福。没必要与他人攀比,也没有觊觎,自己觉得满意,知足常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愿你我都能学会用顺其自然的态度,生命就此一回,果敢迎接生命中的随遇而安与大浪淘沙。
去延长生命的广度,丰富自己的疆界,开始学会滋养自己,身体是心灵的圣殿,顾好身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立足当下,福气自现。
插图来自比利时的插画师Giselle Dekel及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