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发现,能!
最近几年的夏季我住在农场小院里,经营着几十亩小麦地,目前机械化程度很高,播种也就两个小时的时间,田间管理有规律可循,10天滴一次水,每次滴水时间也就是24个小时,中间去地里转换一次开关,到时间再把水电卡刷回来就好。
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滴完一轮水肥,顺带再请飞行器师傅给麦苗叶面上喷洒一次叶面肥增加营养,整个田间管理阶段,空闲的时间很多。
住在这人员很少的居民点上,我真正有了大片不破碎的安静时间,我想学习一下,就在网上淘了一批打折书籍,100元一箱子的那种,有名著,也有盗版的读物。
收货以后,每天在我家带阳光房的小院里坐着啃一阵。
门外榆树上的叶子发出嫩芽,变绿,变黄,又落,等树叶落掉一半,这些书就差不多啃完了。
这100元,给我买来了不少快乐,很值得。
聊到这个话题,我思考了一下,当前阶段,我愿意花钱买的快乐可能性有三个方向,具体如下!
方向一,我喜欢听人讲兵团人的故事。
过去的那些年里,只要遇到老兵团人,我就一定想法设法和他们交谈,听他们讲那个年代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就地转业的老军人,也有后来参军进疆的年轻战士,还有52年来新疆参军的山东女兵,也不缺少56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们,还有61年从上海来这里的上海知青们,当然也少不了自流上来的有志青年。
今年夏天,同事家90高龄的父母过来避暑,早就听闻这对老夫妻是有故事的人,于是我买了一点礼物前去探望这对老人。
老夫妻十分客气,也很健谈,简单问候以后,我便把话题转到了他们那个年代,老爷子王大个瞬间来了精神,趁着老太太到后院给菜地浇水的功夫给我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原来,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哥哥暴病而亡,留下嫂子和三个嗷嗷待哺的侄子侄女,老爷子不忍心侄子没爹,或者将来有个后爹,鼓起勇气娶了比自己大三岁的嫂子,给他们娘几个一个完整的家。
为了家人有个好的生活条件,老爷子跟着众人到兵团支边。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老爷子不识字,就让同乡把钱带回去交给女人。
也许是人真的穷怕了,也许是那个同乡就是贪心的人,回到老家后便对王大个的女人讲:“王大个在兵团成家了,还生了一个胖儿子……”一个字也不提带回来钱的事情。
王大个的女人万念俱灰,想死的心都有,后来女人的姐夫宽慰她:“也许是有误会,要不然你带着孩子们到兵团看看,我帮你带政府开介绍信,再帮你们凑点路费。”
就这样女人带着三个孩子一路跋涉,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男人,但是女人依然小心翼翼地观察,并找领导求证,澄清了事实,解开误会,一家人才真正团结在一起。
后来他们在兵团又生下三个孩子,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如今的老太太已经93岁高龄,王大个也90高龄,两个人相互陪伴,度过晚年。
我又用同样的方式接触过一对江苏籍支边青年刘海山夫妇,刚开始哥哥刘玉山先到兵团支边的,感觉条件不错,就写信并且寄钱回老家让弟弟和弟妹也到边疆来定居。
后来哥哥回老家找对象,嫂子竟然是他们的小学同学,亲上加亲,这几十年远离家乡,两个大家庭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很多的难关。
目前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兄弟两个在老伴的陪伴下安度晚年。
后来我有了解到了本地人嫁入兵团单位的王秀珍老人,还有自流从四川过来讨生活的王大英阿姨……
这些素材都被我写进了系列文《我所了解的军垦一代》里,他们子女的现状也被《军垦二代现状》,甚至孙辈们的成长也有记录——《军垦三代面面观》!
方向二,我家小院露天,如果建成阳光房能让我快乐。
我的小院正房三间,对面还有三间小房,房子的右侧有一个一米五宽的过道,直通向后院,前后院加上住房面积大约500平米。
前院的空地上我用来种花花草草,后院硕大的空间种植了应季的蔬菜,还有几沟土豆、一片荷兰豆,基本能保证我一个夏天的吃菜需求。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也是夏天才过来住一段时间,漫长的冬天连续降雪,积雪积累很厚,刚开春就要过来清除积雪,而且一下子还清除不干净,前院里会留下冰水。
后来有人建议我:“要不然在前院建个阳光房,这样积雪融化的水就能自动排到院子外面,开春的时候还不用打扫积雪。”
当时我真的有点心动了,请专业搭建阳光房的师傅过来测量,并根据我的要求搭建,费用大约1.5万——1.7万之间。
我在心里计算一下:“如果我还能在小院里夏天过来生活5年,每年的折旧3000——3200元。”这是我能承受的范围。
再不济将来把房子出手的时候,也能加点价呢!
阳光房搭建只用了两天的时间,焊接好框架,上面用阳光板搭建,和邻居的隔墙中间留下了一扇小窗,方便开春我回来的时候,如果自来水还没有化冰,也能从邻居那里抽水过来。
天气还有点冷的时候,我在房子里升上火炉,整个房间暖融融的,而小院里也没有积雪,还保暖,提升房间的温度;
而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我会坐在小院里的沙发上,安静地看书、喝茶,甚至也会把电脑搬到小院里的简易小桌上,网络刚好覆盖过来。
偶然下雨的天气里,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太阳板上,坐在小院里听雨声,很治愈呢!
我的小电驴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早早就要推进车库里!
有时间我在想,花了这么多钱,把小院封闭起来,虽然采光受到了一点点影响,可是整个院子不但干净、温暖,还隐秘。我想,这点钱花的很值得呢!
毕竟我们小地方的人讲究放长线、钓大鱼,而且时间过得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做两三件事情嘛!
偶尔也有朋友路过这里,到小院里歇歇脚,或者喝一杯茶,聊聊家常,基本都是坐在院子里唠。
我有点社交恐惧,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太喜欢和不同频的人交往。
傍晚时大多数人结伴沿着去老连队的那条路去散步,而我多半的时候喜欢沿着田间地头健步走。想想心事,打个电话,或者听一会书,感觉良好,为什么要扎堆呢!
方向三,花10块钱充个会员,,目前来说,还是这个主意比较靠谱。
长期以来,我最爱看的小说还是《红楼梦》,刚上初中那会,第一次在亲戚家见到的《红楼梦》版本是少见的线装繁体字。
亲戚是个老师范生,还是个老学究,看我喜欢书,才依依不舍地把这本书借给我。
那时候我们上学正普及简化字,对繁体字我有点措手不及,特别是线装本还是竖行,本来就不认识几个字,又是竖行,读着读着就串行了。
不得已,我只能用尺子移动着往下看,整个假期就啃这本书了,啃得异常艰难。
看完的结果,就认识了几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和贾母。
所有的事件中,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王熙凤病死,仅此而已。
后来,偶然的机会,张老师给我推荐了青少年版的名著,其中就有《红楼梦》,全是大白话。
读完,终于知道了贾府不但有荣国府,还有宁国府,同时也知道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四大家族,比第一次阅读有那么一点点进步呢。这也成了我在伙伴们当中炫耀的资本,放学路上绘声绘色给他们讲四大家族的故事呢!
等到自己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的时候,我在书店偶然间遇到了《红楼梦》心仪的版本——上下两册的版本!
就是有点小贵,要100元,而我当时的工资只有400元。思虑再三,跑了三次书店,咬咬牙,跺跺脚,把书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看起来比较顺眼,但是我的文学素养不足以理解文中的诗词,能不能理解其中的书写铺垫,以及人物的刻画,也是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这一遍阅读的收获,总算把《红楼梦》里的人物和时间捋顺了,还是借助于思维导图才明白的。
偶然的机会,在听书平台搜到了《蒋勋细说红楼梦》,出于对蒋老师的敬仰,我毫不犹豫打开了这本书。
无奈这本书有480集,虽然是免费听书,但每天有时间限制,为了多听一些,我果断充了10块钱的会员,只要自己有时间,每天都可以随心听就好了。
顿时,一阵阵狂喜从我的丹田飙升到脑门,再落到耳朵上,甜蜜到眼睛都眯上了,就像开心果一样,这是不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