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的读书会,我推荐了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伪装成爱情的独白》,而我们这期读书会所讨论的主题就是:你有过真爱体验吗?你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爱情摆脱孤独吗?
昨晚的读书会,大家讨论了这个话题,整理了14位网友的看法,也许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本书,也更好处理爱情和孤独的关系。
网友【轻歌】的回答:我有过真爱体验,我非常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爱情摆脱孤独,也只有这一条途径可以达到。因为爱情以外的其它关系,都不牢固,都不能倚靠。哪怕兄弟手足。因为兄弟手足各自有他们的家庭,有他们的孩子,以后会和你渐渐疏离,陪伴你的只有你的爱人。
由于婚姻的缔结,你们同床共眠,相濡以沫,呼吸与共。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有着高出常人的思维,他们的思维层面是大多世俗的人难以理解,难以进入的。所以,爱情永远满足不了他们,所谓「知音难觅」。所以,他们会孤独,而且这种孤独会伴随一生。有很多作家选择自尽,和这种孤独不无关联。
开始,书中男主角真的震惊到我,想想世上谁不是在苦苦寻觅爱情?爱情、事业、友情,爱情是被排在第一位,感觉有了它,生命才意味着圆满。而男主角恰恰不需要爱情,真是匪夷所思。这个疑问牵引着我读下去。钱包里的一小节紫色的缎带,露出了一点蛛丝马迹。整本书读下来有点「晕」,有点飘在云端的感觉,很多观念都「莫测高深」。
对很多词不够理解,比如「市民阶层」,看来是被男主角从心底反抗的,但自己又身在其中。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是同一阶层,只不过更低一级,被男主角称为「小市民阶层」,却极力机械模仿丈夫高级的市民阶层的做派,所以被男主角嫌弃。而那位来自农民阶层的「女佣」,却以一种新鲜的、野性的力量俘获了男主角的心。
书中的男主角并没找到爱情。在第一段婚姻中,他不爱妻子。在第二段婚姻中,他发现妻子并不是他原来眼中的那位女子,而且也并不爱他。单方面的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都不能称之为爱情,爱情必须是两个灵魂高度的契合。
就像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即便各自有了婚姻,也终将冲破各种阻碍结合在一起;就像法国总统马克龙娶比自己大二十四岁的妻子布里吉特,冲破了世俗眼中的巨大的年龄差距,那样的爱情才是真爱,那样的爱情才能让人在茫茫人世中摆脱孤独。但是,这种爱情在世上像珠宝一样稀少,可遇而不可求。
引用一位书评者的话说:对激情的冲动,对迷离之爱的追求与渴望的表象之下,其实是作为一个人对自我的歇斯底里的追问和对身份近乎偏执的探索,男人和女人,都希冀通过爱情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某种突破与反叛,希冀通过爱与被爱的对象来触及凭借一己之力所无法企及的生命的内核。而他们失望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他身上可见与不可见的历史的守护与延续。每一个人,都自成为一个精密的世界。书里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仍然是孤独,这一事实无法通过任何感情和关系改变,而本书或许更切合《伪装成爱情的独白》这个题目。
网友【灵兮】的回答:在《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中,神父对妻子伊伦卡说:两个如此骄傲的人在一起一定受苦,但是现在你的心灵中有那样的贪婪,让人想起罪过。你想夺走一个人的灵魂。恋爱的人总是想得到这个。这就是罪过。
爱情往往是自私的,亲密关系中交替不断的占有欲和妒忌心让感情即甜蜜又痛苦。爱情可以消除寂寞,但不能使人摆脱孤独。因为寂寞寻求的是人间温暖,而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寻求的是理解。爱得太满,就没有了自我的空间,过度的靠近会产生一种吞噬感,让自我意识较强的一方忍不住要逃离束缚。无论爱情多么美好,无论爱火多么热烈,都是需要空间去容纳和维系的。
成年人越来越孤独,往往是因为心中的壁垒越来越多,这些壁垒来自于社会阶层,原生和现有的家庭,或是知识体系等等方面。当一个人的执念越多,那么孤独更加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往往试图让对方来理解自己。却并不能放下自我去真正的理解他人。
人性中的骄傲和虚荣是孤独的土壤,哪怕是面对至亲至爱也未必有勇气彻底打开心扉放下身段,于是人世间充斥了爱而不得,得而不爱的荒谬。就如同书中作者马洛伊在丈夫彼得的独白,写道:我既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亲情,只相信激情和怜悯。
这时候,成年人的孤独是自我保护的盾牌,也是自我藏匿的洞穴。真正的孤独其实是自选的,因为孤独往往和自由息息相关。一个热爱孤独的人,也是热爱自由的。所以说最好的爱情是接纳,不要想着摆脱孤独,而是给予彼此适当的空间和自由,让我们的孤独有了一份温暖的守护。
网友【ZZZ】的回答:我不曾拥有过真爱体验,也许过去也相信过、追寻过,但终究不了了之。爱情于我,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我喜欢书中伊伦卡的爱情,虽然偏执,但是勇往直前,全心全意,最后放手的时候,却又如此潇洒。男主,一个市民阶层的人,生活压抑而无望,所以很期待一种圈子外的新鲜事物来帮助自己脱离桎梏,与其说他爱上了尤迪特,不如说他爱上的能从泥淖中拉自己一把的一个美好幻影。
而幻影终究是幻影。他应该明白的,却还是愚昧地以为爱情可以拯救他。孤独是没有办法消解的,孤独是常态。阅读,运动,听歌,甚至是爱情,都摆脱不了孤独。既然如此,何不安心与孤独共处?
正如书中所说: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和患病者的退隐,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一个人生活里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状态。
网友【普绪克】的回答:我有过真爱体验,但它却不能让我摆脱孤独。爱情是美好的,让人心花怒放、神清气爽…但相处一段时间,彼此的面纱撕去,优缺点暴露无遗,甚至以前的优点都变成了缺点,而这个质变的过程又是极快的。由彼此恨不得合体的状态转变成聚少离多。不要说摆脱孤独,可能会爱上孤独。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拼命的养家糊口已经成为当代中青年的奋斗目标,而珍贵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沦为附属品,既没有时间在身边过多的陪伴,又没有精力精神上过多的慰籍。
而且不同人对待爱情有不同的解读,有人喜欢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有人喜欢无时无刻的黏腻。激烈的爱恋过后,彼此的个性需求愈发明显,冷静过后,不一致的需求,不但不能摆脱孤独,反而成为彼此的负担。
网友【Aris雪】的回答:爱情能摆脱孤独吗?我的答案是,不能。特别是两个人无法理解的时候,孤独是成倍增加的。
真爱,只是暗夜星空微弱的萤火,也许有,也许没有。可遇而不可求,但它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当两个人在一起无话可说时,当连牵个手都尴尬的时候,这段感情里,剩下的只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
伊伦卡爱自己的丈夫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她却让自己悲哀到尘埃里的。勉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自己,注定不会幸福。可以说,伊伦卡从一开始就输了。作为一个女孩子,你要知道,爱情从来不是用卑微换来的。而你应该有的底气应该是,你爱我的时候谢谢你来过。你不爱我的时候,我也可以有风度的放手,然后转身说再见。
网友【追风】的回答:还没看完,只能写写自己浅薄的感受。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类疾病和事故的背后经常可以找到这个原因,虚荣,高傲和恐惧,因为由于虚荣人们不敢接受爱的馈赠。一个人毫无保留地付出自己的爱需要巨大的勇气。勇敢几乎是一种英雄主义。大多数人不能付出和给予爱,因为懦弱和虚荣,害怕失败。他们羞于交出自己的心,甚至更加羞于向另一个人敞开心扉,因为担心泄露自己的秘密……那个悲伤的、每个人都有的秘密,就是对温柔的渴求,没有它,人无法生存。
这种爱情里面参杂了太多的自尊、虚荣与各种东西,就像那位书评者所说:希冀通过爱情来实现对自我身份的某种突破与反叛,希冀通过爱与被爱的对象来触及凭借一己之力所无法企及的生命的内核,这种爱或许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两个灵魂很难达到完全的契合。
我没有过真爱体验,无法确定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永恒的真爱,难道它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就转化为亲情和依恋了吗?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要相濡以沫需要似乎总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换来陪伴与依靠,比如自由、比如自我的某些个性与坚持。爱情无法永远保鲜,所以还需要更多其他的东西去维护。
我认为爱情不能帮助我们摆脱孤独,但是两个人一起孤独却可以很美好。
网友【担风袖月人】的回答:爱情是激烈的,动人的,也的确存在的,我记得有句名言传播很广,大概是说爱是克制,是想触碰而收回手。
我不大欣赏这个说法,爱情恰恰是最不可以克制的,饿了可以先不吃,困了手机还有电也不忙睡,但爱情一旦降临,你没法睡得着,或者万分期待睡着,好去梦里见ta。没法不傻笑,没法不把看见的一切事物和ta联系起来,没法不像神经病一样看新消息。同时真正的爱情让我们无法抑制嫉妒。
我的爱情开始在十多年以前。那是一个苗族与汉族混居的西南边陲小镇,植被葱郁,溪流清亮。我们在那里相遇,在雾气蒸腾的河边走路到深夜,把自己的家乡,童年,幼稚的期望,想到什么都说给对方听,一边说一边感到诧异,仿佛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一起听《某某某》「爱情开始在月光底下走」以及《信仰》,那一晚听过的歌现在依然是家里的常用歌单。
然而孤独,即使爱情,也没有办法让人不孤独。
我觉得可以不用摆脱这个词,好像现在人都把孤独看得比较贬义,边缘,但其实孤独就像静音铃声和震动一样,它只不过是一种模式。静音模式下我反而更能够了解自己,和自己沟通,拥抱一下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当我们身处人群,当我们在景区,我们是游客。当我们在一个大家庭,我们是某一个家庭成员。当我们在上课,我们是学生。而只有在我们感受到孤独,身心独处的时候,我们才是我们自己,才有可能试着了解自己。没有人可以了解你的,自己也难以做到,所以不存在心心相印,那只是个文学词语。
网友【见澄】的回答:在我短暂的21年生命中,曾有过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一个和你灵魂高度契合的人,和他在一起可以天马行空的聊天,那些别人都不理解的想法他都能懂,我总觉得全世界只有他最懂我;而且两个人之间从没有给彼此太多的束缚,不会经常在一起,可是偶尔见面总是相谈甚欢,也会一起去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但是,即使这样,我也认为这段爱情没有让我摆脱孤独。第一,这段感情纵然美好,可是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还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文学和艺术,在某些领域某些时刻,我需要孤独,我需要和自己对话,一个人不是有了爱情就有了全世界,我们还有其他的烦恼,爱情填补了一些缺口,可是生命是这样不可捉摸,总有些孤独不可避免。
第二,人性是贪婪的,或许我作为一个女性内心深处总是有对另一半的控制欲望,这种欲望使人抓狂;今天的晚霞那么好看,真像拍下来给你也看看,想每时每刻都和你聊天……不知不觉,被复杂的情绪撕扯,我既想维持现在的状态,又总想更进一步。哈哈哈,人类怎么能通过爱情摆脱孤独呢?爱情才是最难解的方程式,包裹孤独的糖衣。
第三,想要通过爱情、友情、亲情、工作这些所有的外在因素逃离孤独都是不可能的,甚至南辕北辙,之所以会感到孤独,很大原因是向内向自己探索的不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到处交朋友,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却感到越来越孤独,现在慢慢地探索内心世界,连独自散步都是温柔浪漫的事情。
网友【吱咛】的回答:目前为止,我只有朦胧的那种爱情体验,并没有达到一定强烈程度的爱情体验,我觉得在未来我会经历真爱体验,但我不确定它能持续多久。
我觉得真爱体验与孤独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共存。比如在我人生中相对美好的时段十七八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舒服的亲情友情以及朦胧的爱情,但是有时候即使身处喧闹的环境中会突然觉得孤独,好像整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可能只有几十秒。
我觉得孤独会伴随着我,只是有时会遗忘,有时又突然显现。
网友【啊嗯。】的回答:「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世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状态,自己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享受孤独,才是治理孤独最好的方式。
虽然大多数时候爱情婚姻都是无疾而终,陷入爱情的人们被蒙上了眼睛,爱上自己幻想里的人。但是我还是相信有真爱的,书中的男主爱上了第二任妻子,却发现他不是他所认识的那样。人们在爱情的外衣在崇拜的心理之下,激情和幻想让自己看不见对方。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寻找呀~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个人非常懂得你,像是你的一面镜子。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状态。但是真爱可求不可遇。爱情里的亲密关系两个人互相分享私密,确实能让彼此更幸福,但是爱情也会成为自身的牵绊,因为孤独会伴随着人生的分分秒秒。
真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对世界抱有太大的幻想,反而不会让自己太失望!总之,爱情不是人自身的终极目标,书中第一任妻子的状态让我万分痛心,既然对方不是真的爱你,就及时止损吧。女性爱自己活得明白活得漂亮也很美丽啊!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不也很好很自由吗?
网友【进击的石头】的回答: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一个高速发展的公司,都会掩盖很多问题。相应的,一个处在上升阶段的(经济和情感的持续升温)家庭,也会掩盖很多问题,我们往往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态来自我安慰。
当你觉得孤独的时候,你又把它拿出来,愤愤不平。痛苦裂痕,往往就在这里。我们在爱情里奢望太多东西,赋予了太多的含义。爱情要勇敢,爱情要坚贞,爱情要忘我,爱情要视死如归……我想,爱情之于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温暖,足矣。
网友【听到】的回答:爱情本身是需要两个人的坦诚的,第一任的妻子是需要丈夫的爱的,但是恰恰他没有给过她,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喜欢那种自己欣赏的完美。
他是个绅士,对自己的婚姻负责,但是对于爱,并不可以自我强迫的,爱是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安全感,给对方彻彻底底的灵魂,但是他做不到。并不是不想给妻子的爱,而是自己真的做不到。有点可悲啊,丈夫。
关于那个女仆,我觉得她在乎阶级大于自己的丈夫,同样,讨厌对方身上高贵的感觉,给她带来自惭形秽的感觉,她必须伪装自己,她在外人眼里可能成功了,但是在自己心中是会有伦丧、自卑的,就是自己失去自己的感觉。
在上流阶层中,迷失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放弃?去选择另一种轻松并适合自己的人生呢?正如那位丈夫一样,过去贫穷卑贱的生活,让她两种生活都无法过得幸福。
网友【Island】的回答:孤独于我来说,只是一种状态,我喜欢这种状态。独身有独身的好处,可以一整天宅在家里做喜欢的事,看书看动漫看电影,也可以说走就走。偶尔和几个至交好友聊聊天,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生活好好坏坏就这样度过去,情感和生活上已经并不需要填充。
假设有了所谓的真爱,那个人占据了你人生一半的时间和空间,他开心你要陪他开心,他不开心你要哄他开心。不同的两个人生活交集在一起,爱好与生活习惯不统一,任何一点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争吵产生纠纷的。
然后同样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发生,挣脱不出。那样的生活,想想就可怕。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选择孤独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仅此而已。
网友【XZ】的回答:虽然我没有真爱的体验,但我认为通过爱情是摆脱不了孤独的。很多人会说:我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想要找个伴侣,两个人在一起就不会孤独了。可是很多人有了伴侣以后,依然感到孤独,因为两个人话不投机,或是没有交流的欲望,好像各自戴着面具,反而更加孤独。
《爱情心理学》中说:人们试图通过亲密关系来缓解自己的孤独,试图努力用别人的能量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总以为建立新的感情,获得别人的认可、关注和喜爱就能抚平他们的伤痛。但实际上,一旦你用这种心态来开始一段关系,爱情就变成了一场危险的游戏,从一开始就剥夺了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把爱和安全感依赖于他人,不断索取对方的能量,只会导致频繁的斗争和冲突,最后你会变得更加孤独。
以上是这期读书会的分享集合,感谢以上网友的参与,因为有你们,阅读变得更有趣,讨论变得更多元,每周阅读一本书,也变得更加容易践行,并值得坚持!
本期入选的读者,记得添加微信领取20元奖励红包哦,这是我微薄的心意和鼓励!
我们第九期读书会推荐的书籍是:卡伦·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下期读书会的主题是:你认可卡伦·霍尼的说法吗?谈谈你的见解?
文 | 读书会观点集合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