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有些庄重意味的接头和联络。他们在那头,我在这头。他们在童年里头,我在童年外头。童年不需要邮票,可是我希望用的最合适的热情,最合适的语言,进入他们的童年,成为他们童年美好的一部分。
全课程教室,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本共读书是《亲爱的汉修先生》。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国际大奖小说,它的呈现方式很特别,全书以书信的方式安排故事,通过鲍雷伊给作家汉修先生写的信。将所有的人、事、物贯穿期间。在共读课程开始前,我们先进行的初读和初读检测。
这是对前三章内容的一个初步检测。学生再次读完整本书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初读检测,以确保所有孩子都已经把《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完一遍。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在做培训时,曾多次推荐《亲爱的汉修先生》,他说:“与其让孩子们买很多作文书,不如买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我想,但凡读过这本书的老师,对这句话都会有很大的认同感。日记是自我倾述,书信是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这是两种很好的写作形式。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小学生写作素材,对于刚进入写作的初级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这是刚好的遇见。
三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有自己的小烦恼。他们的孤独和无助,他们的喜怒哀乐,也需要与人倾述,如果可以,我多想成为他们的倾听者,成为他们童年面前最合适的人。
就这样,我鼓起了勇气,“厚脸皮”地让我的学生给我写信。并承诺,只要我能够从他们的文字中读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只要他们能够把故事写的好玩有趣,我就一定会给他们回信……
一个星期后,读瑞瑞老师的回信居然成了他们每天最期待的事情。课下,他们竟然还相互“炫耀”我给他们的回信,并对比看谁得到的回信字数多,胜利的一方还会因此而洋洋得意。这让我感到很开心,我很开心他们的在乎。
(以上展示的书信,都已得到写信同学的同意!)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我们还未共读,只是做了一个初读检测。提前先让他们模仿鲍雷伊,以书信的形式书写自己的故事,先将这种写作方式与他们的生活发生链接,我想,等到共读时,他们会和鲍雷伊有很多共鸣。
前两天,曹校长送给我了一本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曹校送我一本书,同时也送给我了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们的波迪老师,当他们小心翼翼时,用最合适的热情;当他们放肆无理时,用最合适的语言。希望我与学生通过文字的交流,能得到一些喜出望外的效果。
不是喜出望外每一天写下了那几个字,真的有几个孩子果然就文采渐渐地杰出,眼看着已经基本就是个作家了,而是在这一个秘密的行程里,天真会有很多种破绽,那是童年在干干净净地对世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