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喜欢把大脑比喻成海绵,形容小孩子的大脑如何吸收外界讯息,在这方面,小孩的大脑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
但是我要说,这样的形容或许有些偏颇,因为它忽略了大脑的筛选和调整机制
海绵是照单全收而形状不变,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是会筛选的、会调整的。
这就关联到“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筛选)”与“大脑的可塑性(调整)”理论。
因此,我更喜欢用橡皮泥来形容孩子的脑,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造成橡皮泥的改变,但这变化不仅在外部,也在内部。
美国国家卫生院的格拉夫曼医生,是一位研究大脑方面的科学家,他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及中风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组担任研究工作,他对了解大脑额叶和神经可塑性有着极大的兴趣。
格拉夫曼认为,“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与“大脑的可塑性”是可以综合来看的。
大脑功能区域特定论
大脑分成好几个区域,在发展的时候,每个区域都有他自己主要负责处理的某种心智活动。如果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则可能需要好几个区域相互沟通来协调工作。
大脑的可塑性——边界地盘竞争
储存所有讯息的规则,反应出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说。我们用这个词的频率越频繁,就越容易提取出来。
格拉夫曼认为,在负责处理某行为的大脑区域中,位于中心的神经元最投入,在区域边缘的神经元是比较不投入或不专注的。所以邻近的大脑区域就相互竞争,来抢夺这些位于边界的神经元地盘,每一天的活动决定哪一个区域会打赢。他认为,脑造影显示:边界神经元可以快速扩张,在几分钟内数量快速增加,以应付我们临时的需求。
在格拉夫曼的研究中,他找到这种竞争地盘的神经可塑性有四种。
第一种是”扩张”:
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边界神经元实时地做出工作性质的改变,以处理当下的工作。
第二种是”重组”:
当一种感官被阻挡(如视力受损),没有相对应的刺激进来,它可以接受其他感官(如听觉)送进来的讯息。
第三种是”代偿”:
这种可塑性是来自大脑用不只一种的方式去执行一个工作,例如有人用地图来认路,有人用方向感(左右前后)认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空间方向感。假如他们因脑伤失去空间方向感,还是可以回头用地认路。
第四种是”接手”:
当一个脑半球有些地方不能正常工作时,另一半球相对应的区域可以把这项工作接手过来做,虽然可能做得没有原来的那么好,但还是可以调整适应,尽量做得像原来一样。
年龄的强烈影响
年龄,在心智能力的学习上,对大脑区域有强烈的影响?
婴儿时期,我们是慢慢接触外面的世界,当我学新的技能时,比较合适的大脑区域因为还没有承担任何功能,就会被用来处理这个技能。
我们一直在强调大脑神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是好事,但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孩子的大脑不是海绵,而是橡皮泥,你给他的刺激是垃圾,而且一直给垃圾,那这垃圾就会占据原本用来做好、做对的大脑区域,要赶走都很困难。
你给孩子神经什么东西,对孩子未来的成长相当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