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给我们参加心理团队的老师买了几本书,我选了阿德勒《幸福的勇气》这本书,第1本《被讨厌的勇气》是朋友买来送给我的,我才知道原来还有第2本。
今天开始拜读,真的很有感触!
书上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妄加干涉,但是孩子不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总之就是考不上理想学校或者难以找到工作之类的承担者是谁呢?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因为我和我对象没有办法承担孩子经济上的支柱,那么如果他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找不到好的工作,该怎么办?所以有的时候我也处于矛盾之中,我到底是该放手还是把学习这件事再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去严要求于他呢?所以有的时候真的会陷入内耗中,我的心告诉我不用去管,我的大脑告诉我要去管,方法学的再多,真正践行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这个问题还没有帮助解决,就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这一观点。因为有他人和社会存在才有应该学习的知识,而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做人格知识。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两点,一是自立,二是与社会和谐共处而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两点,一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二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的入口就是尊重。这本书上提出“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曾经说过“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的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尊重一词的语言,拉丁语含有看的意思,首先要看真实的那个人。你还什么也没有看也不想看,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还是在图书馆讲家庭教育公益课的时候,开始提到了“尊重”这个词。我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人,虽然对学生一直很呵护也很公平公正,但其实有许多时候我还是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这两年因为不断成长,我开始能够做到接纳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我发现我接纳的能力无限的扩大,什么样的事我都能接纳了,也正因此我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了尊重。我认为求同存异本身也就是一种尊重,允许他人和我不同,允许他按他的想法生活、处事。这于我来说以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是因为我做到了接纳,所以我认为我现在做到了。
文中说并不是说认可孩子的真实状态之后,问题孩子就会有改变的。只是有了尊重之后,每个孩子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可是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教育者,都无法保证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变。让我想起了以前与同事闲聊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改变所有的人,我们要放下这样的一个想法。不要因我是为你好,就要求对方改变,不变就愤怒 ”。我找到了理论依据,太高兴了!
书上说尊重不是靠嘴上说说就可以,而且对于以这种方式靠近自己的成年人,孩子们会敏锐察觉对方是在撒谎,或者是有所企图,在他们认定这个人在撒谎的那一瞬间,尊重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这让我想起了刚开始学习341肯定法的时候,我践行时闺女说太假了,因为我把这一方法当做了管理他的手段,我的目的是让他按照我的方式来学习,那么这也不是尊重呀,所以孩子会感觉到。
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讲方法,在教学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是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找方法,用方法,可这些只是术,我并没有真正的看到孩子,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沾沾自喜中,认为我运用这种方法让孩子有了一定的转变,可它的有效期是很短的,因为我并没有真正的看到他或者看说是看到如是的他,我仍在强调自我,没能做到无我的状态,所以没有太多的心理咨询事情来找到我。
书上说,阿德勒提出了“共同体感觉”,但是发现了推广难度很大,许多支持者都离他而去,他就把其换成了更具体的行动指南,就是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就是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这不就是我刚才的觉察吗?我是一边看一边写的,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此时去追问他,“你为什么不学习”,这种做法本身就表现了缺乏尊重的态度。不要这样做,而是去想一想,“假如自己和他拥有同样的心灵和人生的情况会如何”。想象一下自己和他处于相同的年纪,生活在一样的家庭,交着和他相同的朋友,拥有和他一样的兴趣。如此一来也就能想象出那样的自己在学习这个课题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拒绝学习。而这就是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周五的一件事,同事说英语老师问他班内学生纪律很好,可是成绩为什么不太好,让他班主任去考虑。原因何在,要怎么去做,把我的同事弄无语了。他说“她的英语课我怎么去思考,我能做的只是我可以做的呀。”去年我就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当时我没有理解他,我就认为他在挑剔于我,其实呢,是他就是那样性格的人,你说我去年的气不是白生了吗?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急着和对方争论什么。想起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一番对话,就是一个虫子,他一生只经过三季,所以在他的眼里只有一年是三季,我们没有必要和他争论一年是有四季的,不在一个层次上呀,其实细细回想我们在生活当中让我们生气的人和事,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共鸣吗?我们太刻意的强调自我了,如果从他的角度去思考,你可能也就不会生气了。又想到了上课时老师举的一个例子,“你被人踩了你可能很生气,但是当你回头看踩你的那个人是个傻子的时候,估计你的气也就消了吧。”虽然这样思考不太礼貌,但是真的可以让自己很快的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