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w字,若按照公众号每篇文章2000字,需日更150天,5个月即可完成。
但,我用了10年。
手写30w字,6册日记,从13岁到24岁。
日记,本就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我很高兴,能从一而终地坚持。即便是日复一日的简单陈述,也尽力从生活的缝隙中,去找到值得记录的事情。
最近,我花了5天时间,才把6册日记本大致浏览完。中途,因字迹潦草而看不下去,因矫揉造作扑哧一笑,因刻骨铭心再次深陷泥淖。
脑海里是一帧一帧加快播出的记忆,当现在的自己和从前的自己隔空对话,我发现,分明就是这一笔一划,塑造了我的人格。
2009年3月6日,是我手写日记的第一天。
我说:今天天气晴朗,可我的心情特别的糟。
大概记录了我在课堂传纸条,传了哪些同学,然后被我很在乎的一位好朋友,说成“无聊”,我很难过,因为她伤了我的心!!!!!!!
第一篇日记,以7个由小到大的惊叹号结束。现在回过头去看从前,我同样惊叹于时间的长度,也惊喜于日记赋予记忆的厚度。
我也没想到,这一写便再也没停下来。
最初,写日记是纯粹的倾述和抱怨。
我从小学六年级写的日记中,看到那个整天和好朋友斤斤计较的小孩。是伤心的、难过的、心灵脆弱的。口之心快且想法单纯,有那个年纪特有的可爱。
中学青春懵懂,每个少年都想着长大,和朋友浪迹天涯。那些关于暗恋的小心思,在日记中暴露无遗。
言语中尽是假装深沉的刻意。一草一木、一颦一簇,甚至是一颗青春痘,都能矫情好几天。但无可否认,所有美好的、华丽的、近乎哲理的词句,都诞生于那个风华正茂,又正好的青春。
也正是那几年,在中考和高考的主旋律之下,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事件陈述的逻辑都刻意为之,尤其注重文字的表达。当然,关于学习压力的抱怨贯穿始终。
我最喜欢的是记录大学,原本充实的生活,因为日记而变得更加深刻。
第一次住校、拿到国家奖学金、在学生会熬夜加班、和室友凌晨出逃去旅行、在KTV通宵、给学妹做分享、徒步回学校······现在想来仍意犹未尽。
但,最开心的不是奢靡享受,而是在夜深人静时,对自我的反复剖析。
我对工作的态度、自我的认知和未来规划,大概就是在大学四年的探索、纠正、重组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日记对我来说,不仅是日常记录的工具,反而更像我的成长史,一步一步塑造了我的人格。
因为在日记里,从不允许存在秘密。自私的、贪婪的、伪装的、暗恋中的、后悔的、多疑的······一个又一个根植于善与恶的人性,都将袒露无遗。
但,那是最接近本真的自己。我们在日记中,与性情不一的本我博弈,追溯恶习的来源,反思自省,纠正错误的思想,弥补过失,制定策略。以此,来鞭策自我。
朋友们总说,我是勇敢的、自信的、说干就干、自律的、天马行空、冷静的、理智的、不温不火的、爱唠叨的、乐观的、心态超群的、心怀梦想的······
其实,在成长路上,我不知道向日记本倒了多少苦水。很多时候,我一人分饰两角,一边愤怒,一边安慰;一边失落,一边鼓励;一边放弃,一边坚持。
因为有了日记,作为思想的输出,渐渐学会情绪的自我吸收,自我鼓励,多角度看问题,少点抱怨,多点关怀。
当独立思考已成为习惯,即便是没有日记,或其他可供表达的空间,我们的大脑,已为克服一切困难,搭好了楼梯。
虽然,我并未觉得10年手写30w字,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但于我个人而言,成长的意义无可厚非。
当然,日记只是作为万千种写作方式之一。小至短信、朋友圈、公号文章,大至论坛、学术论文。但凡涉及写作,都是对个人思考极佳的展示。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写作。
它帮助我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展现个人的独特性。如果把思想成长的灵感和闪光点快速捕捉下来,加以固化,便成为自己知识与智慧的一部分。
写作是主动提高逻辑能力,并和阅读相反的过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已拥有的知识,逐渐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流畅度。当然,也能对社交中的说话,起到积极作用。
自古以来,多少文章、书籍得以传承,每一次咀嚼品味,都是再次思考和升华。即便是传播知识的人不在了,作者所传达的精神,依旧留存,为读者继续带来智慧。
如果说,日记是我写作的私人领地,那这个公众号,则是供大家切磋交流的公共区域。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能闭门造车。也许,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两个生命的碰撞,甚至更多。
每个人都带着已有的知识智慧、阅历和见解,即使难免局限,但当我们的知识相互碰撞,新的火花就此产生。
我希望,在与你的切磋和交流中,我们都会收获更多的感悟。一同积淀,奔赴明天。
今天是我手写日记的第3997天,第6册日记本的最后一页,依旧是以惊叹号结束。我和她暂时告别。
我很期待,下一个十年,谁会继续陪伴我呢?
日记也好,公号也罢。
坚持写作,
坚持拥抱真正的自己,
坚持温暖文章后面的你。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
欢迎分享本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