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在聊天时,和我逗趣:“我发现,你文章中,常有两个主角:一个叫‘有个朋友’,一个叫‘某君’。”我听后,哈哈大笑,夸他总结到位,眼光独到。然后,向他眨眼戏言:“恭喜你,将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
这位朋友,是此文的主角,但仍叫“有个朋友”。生活中,有许多人,许多事,都给我触动,让我有收获与体悟。但是,在我的文中,都常叫“有个朋友”,或是“某君”。
执笔之人,始终需要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文字有力量,经过传播,会有极大的影响力。但是,这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正因敬畏它的威力,所以在写下每一个字时,都要反复推敲,认真负责,不能任意发射导弹,误伤他人,以及无辜。
“有个朋友”和“某君”,就是对当事人的一种保护。执笔仗言,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或是怒向刀丛觅小诗。不过,凡事讲究“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许多事情,真的不要动不动,就上升到人身攻击,或是大爆隐私。
前几天,某明星的婚事,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有八卦的人,早已经将传闻中的“小三”,扒得清清楚楚。姓谁名何,个人照片,都有板有眼。但是,在撰文评论中,我还是将这些信息隐去。毕竟,事关他人声誉,没有考证,不能妄言。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大号,也撰文评论此事。她的文章,材料详实,观点深刻,很下功夫,是篇好文章。可是,在文中的许多截图,涉及他人的微博评论,本为反映各种观点,却并没有将评论者的微博名,进行打码,或是隐去。
于是,有读者在评论中,向她指出:“希望在挂出,跟自己不一样的见解时,可以给别人打个码。”她立即意识到,自己在写文中,存在的大意与疏忽,当场公开道歉,承认自己考虑不周,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注意”。
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其中反映的,是对个人言论的,一种更深层的尊重与保护。在“网络暴力”与“人肉搜索”,频繁发作的今日,这样的“打码”,显得尤为重要。我虽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遇到有趣的事,或是吐槽的人,许多人喜欢截图,然后直接转发。但是,毕竟涉及隐私,没有征询过当事人,如果只图一乐,就还请适当“打码”。这样的尊重和体贴,对人对己,都是一种保护。
网络时代,人人均可发声,但更应懂得,去敬畏传播的力量。电影《搜索》中,淋巴癌晚期的叶蓝秋,就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时的一句气话,被挂上网,受到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人肉搜索”,以及“网络暴力”。这一场蝴蝶效应,让十几个人的生活,被迫推离既有的轨道,甚至彻底改写命运。
因此,写文也好,评论也罢,甚至娱乐吐槽,都始终要坚守底线。网络是一个“反应堆”,有的时候,一个言论或行为的轰击,看似无心,抑或随意,却会裂变出,难以意料的威力。舆论猛于虎,拒绝暴力,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我所理解的爱护,就是帮你打个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