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遇到新情境及不熟悉的事物时,总能迅速地剥离无关紧要的部分,透过事件的表象,直击背后的本质。人们做到这点的凭依——大脑通过类比来唤醒以往的记忆。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来源于多年来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并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进一步讲,为了通过已知的旧事物来理解未知的新事物,我们的大脑无时不刻不在作类比,并用类比选择性地唤醒脑中的概念。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却总觉的自己什么都记不住,却又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迅速想起了看过的某一本书,读过的某一首诗词。
无论具体还是抽象,大脑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在找类比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一个接一个地被激活。正是因为有这种无意识却又永不停歇的心理过程,我们才能对自身处境建立心理表征、产生复杂的情感,才能拥有普通寻常或者崇高伟大的思想。没有过去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用类比将今昔的经验联系起来,思维才有可能存在。
大脑持续不断地将事物分类,这种分类通常被解读成,把我们身边的不同事物放进事先存在并且泾渭分明的范畴中,就好比人们整理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放进衣橱的各个抽屉里。这样的分类机制不仅自然发生,而且非常可靠。这些类别存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客观地、不受观察者影响地给世间万物贴上适合它们的概念标签。
电脑为什么代替不了人脑?电脑能毫无误差地进行推理和计算,无论是论理性程度、可靠程度,抑或是运算速度,人类都比不了。再加上人类的弱点,比如容易分心、容易疲惫、五官的感受还不准确,人脑和电脑的差距则愈加明显。然而在严肃思维方面,电脑却笨得可怜。
人类的优势与我们“通过类比进行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这一机制在人类的认知中占主导地位,而在绝大多数机器认知的工作中,它却被置于最不受重视的边缘地位。只有采用这一认知策略,人类的思想才能做到虽然速度慢、不精确,但是基本可信、相关,并且能够产生深刻的洞见。而电脑的“思想”却非常局限、经不起推敲。
《现象与本质》的作者侯世达和桑德尔认为,某一类别的“本质”通常只能通过多种变化或排列揭示出来,只有这样,该类别的全部可能性才会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