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这篇课文是冰心老人在80多岁高龄时写下的一篇文章,她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作者将自己不同时期的读书方法融入到具体的叙事之中,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全文娓娓道来,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
早上第一节我走进了五年级的一个班,打算听一节老教师的语文课。这位平时风趣幽默又善于写作的老师准备讲《忆读书》第二课时,一上课老师先复习了前一篇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接着带领孩子们回忆了这篇课文的结构。在学习课文的环节,老师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者读书经历了哪些阶段?她是怎样读书的?读书感悟是什么?之后让学生在文中找答案,老师及时进行补充。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梳理关键信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并不感兴趣,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不断地追问,只有个别优秀的学生在回答,显然效果不佳。加上整堂课老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本课“梳理信息”这样的训练目标,也缺少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没有切身的体会。虽然老师对读书酷爱有加,结合自己的经历讲了读书带来的好处,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的求知欲一直在沉睡状态。一节课下来,课堂缺少了朗朗的读书声,也缺少了浓浓的语文味。
梳理信息是本单元的训练要点,老师板书了很多信息,但非学生梳理的结果,如何教会学生梳理信息呢?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为引领,从读书的阶段、读的书目、读书的方法等方面借助表格来呈现,这样便一目了然,学生就会对号入座,在梳理信息中习得了方法,形成了技能,自然就会加以运用。
课堂是师生与编者和作家的对话,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焕发着生机活力,给予学生快乐成长的土壤,我们的老师则需要像阳光一样,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