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先生对于家常派的饭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家常菜不讲形式,不讲颜色,只考较香与味,不像馆派菜那样油大味重,也不像厨派菜那样刁巧精致,家常作之,乃有菜之真味。
在大户人家,小厨房出来的家常菜,多是姨太太做,或者是由太太训练出来的丫头做,当然也有未出阁的女儿做的,《死水微澜》的《序幕》里,作者就以第一人称写到:
“我们家的老规矩:平常吃饭的菜,是伙房老杨做;爹爹要格外吃点好的,或是有客来,该大姐去帮做。”
匹夫匹妇的家庭,如果没有未出阁的女儿使唤,这件工作就非主妇莫属了。《死水微澜》中蔡大嫂,天回镇上第一等杂货铺兴顺号的老板娘,就是一位善主中馈的妇女。罗歪嘴(《死水微澜》中的人物)原本打算去吃汤元,却信步走到了兴顺号,正赶上蔡大嫂在做早饭:
“蔡大嫂正高高挽着衣袖,系着围裙,站在灶前,一手提着锅铲,一手拿着一只小筲箕盛的白菜;锅里的菜油,已煎得热气腾腾,看样子是熟透了。
川西平原是油菜籽的主产区,人们用菜籽油来点灯与炒菜。像蔡大嫂这样的人家,早上用菜籽油炒两三个时鲜的素菜下饭,当是稀松平常的。因为罗歪嘴来吃早饭,蔡大嫂因担心他公忙,特别炒了一碗加了猪油的嫩蛋。
我在乡下生活差不多二十年,在没有冰箱,物资难以保存的时代,家里自产的鸡蛋确实常常用来救急。客人突然来访,打两个鸡蛋,舀勺自做的醪糟,烧碗开水给“不速之客”喝,是待客的礼。猪肉在以前并不易得,就算买得起也不易保存,因此鸡蛋常被看作是荤菜,可以炒来下酒,可以烧汤下饭,快速且极简便。无论炒还是烧汤,鸡蛋非用猪化油就不香,蔡大嫂深谙这一点,所以客气地解释猪油放得少。
第二天,罗歪嘴买了三尾四寸来长鲜活的鲫鱼来顺兴号向蔡大嫂献殷勤,兼道前日的叨扰。四川虽在内陆,但水系发达,鱼鳖很多,更有江团、岩鲤、丙穴这样的名产,鱼肴自古以来就是川菜的一个重要门类。以我个人的观察,乡下一般的人家吃鱼,却是不多,除非临河的人家又兼业渔会经常吃。鱼一般卖往城里或镇上,罗歪嘴所买的鲫鱼,可用猪油两面煎过,加姜葱熬汤,也可配豆腐等用豆瓣酱来笃。蔡大嫂似乎特别善于做鱼,“那天供了饭,我们吃酒之际,爹爹吃了两箸鱼,连连称赞鱼做得好,又嫩又有味。他举着酒杯道:‘到底乡下的活水鱼不同些,单是味道,就鲜多了’”。
罗歪嘴割了一斤肉,点名要吃的盐煎肉也是一道家常的名菜,在没有回锅肉名号的年代,或许它就是“一哥”,猪肉买来,生切,加蒜苗用豆瓣、酱油爆炒。咸辣味鲜,富有生爆肉的香味。《死水微澜》中描写了蔡大嫂做的两顿饭,一顿早饭,一顿午饭,那时的成都是两餐制,蔡大嫂做的两顿饭正好构成完整的一天。李劼人借由虚构的人物,为我们记录下了一百二十年前,川西平原上一个场镇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得以深入历史的细节,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