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书名:《习惯的力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801-0
作者简介:查尔斯•都希格,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撰写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报道。都希格先生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众多奖项,并入围2009年普利策奖最终提名。他也经常为《美国生活》、《奥兹医生脱口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新闻时刻》栏目以及《前线》撰稿。
读后1000字:如下。
这是一本好书,可惜以前一直忽略了,直到看到作者的另一本书《高效的秘密》,才知道这个作者原来这么牛逼。所以,才回过头来看《习惯的力量》,果然很过瘾。
习惯,这两个词,很有份量。
每一个习惯,在我们的大脑里都有一个习惯回路,这个回路有三部分组成:暗示、惯性行为、奖赏。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举例:如果你想早晨起来跑步,你的暗示可能是一起床就穿上跑鞋或者把运动衣挂在床边,你的奖赏可能是通过记录运动公里数来获得成就感、或者是跑步中产生大量内啡肽。
但是,仅靠暗示加奖赏还远远不够,如果你想让跑步的习惯持续,你还需要一种渴求,你的大脑渴求预期的奖赏,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你才会自觉地每天早上爬起床穿上跑鞋。
暗示除了能够激发惯常行为,还必须能够激发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
因此,对于习惯来说,两点很重要:一是习惯回路,二是渴求。
你只有真正有渴求时,习惯才会长期奏效,才会真正改变你。
你可能也跑步了,也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去做这件事了,但是你最终没有产生这种渴求,所以最后你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本书还提到了另外一点:习惯一旦养成,是无法被消除的,它会蛰伏在大脑里,在合适的情境中重新出现。习惯无法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只能找另一个惯性行为替代,比如你之前喜欢抽烟,现在改为喝咖啡或尝试其他让你感到满足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信仰”非常重要,信仰会让你改变自己的习惯。准确说,不是对某种超存在的信仰,而是对自己可以改变的信仰,你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其实,这里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赋予伟大的意义”。你形成某个习惯,不断重复某个惯常的行为,你得为这种行为找到一种意义,一种伟大的意义,如果没有这种意义,你是不会长期重复做相同的行为的。我个人感觉,这个意义也是产生渴求的原因。
这个意义同时也是黄金圈思维中的“why”。
这本书的另一点也值得大书特书,就是对社群对于习惯改变意义的阐述。
前面提到的信仰,更多是在一个社群中得以产生,加入社群使得改变更容易。正如书中所说:
当人们加入一些能够促成改变发生的群体时,改变习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大多数彻底改变了自己生活的人,并没有遇到意义重大的事件或致命的灾难,而仅仅是因为加入了团体,这个团体让他们相信改变是可能的,有时这个团体即使只有两个人,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很多戒酒协会那么有效的原因,美国匿名戒酒互助社著名的“戒酒12步法”,主要的环节就是强调要信仰某种东西,同时构建一个使得改变得以发生的社群。
与其说,酗酒的人需要酒,倒不如说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个惯常行为,而是这个惯常行为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未来。
�一点小分享,如果对你有点小启发,还请帮我顺手点个赞,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