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崽崽上托班,到今天结束就整整三周了。看着她慢慢适应,我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回想前两周,感觉漫长又难熬。孩子哭,我们心里也跟着难受。尤其是第一周的第四天,爸爸有点受不了。我也无心上班。那种焦虑,想必家有读书神兽的家长都懂。
那天接孩子,看到另一个小宝贝哭的撕心裂肺。赶紧抱上我娃出来了。那种正在经历分离焦虑的感觉又上来了。
所以这里想写我的一点感悟。想把我如何经历这个过程分享出来,好给有需要的父母一点安慰。
我的小崽崽是10月11日上的托班,2岁还不满1个月。报班是在8月中旬报的。想着好好过个国庆2岁了把她送过去。为啥送托班,因为我和他爸都要上班。
娃前三天送去哭,接的时候也哭,但是还可以接受。第四天早上还没上楼,刚走到超市门口就哭,去玩嘛,去玩嘛。不想上楼去。到了托班门后老师抱着哭着进去了。记得那天爸爸把孩子送到,老师给爸爸发了个孩子吃饭的小视频。娃眼角带着泪,手里拿着面包,往嘴里放的时候,两片面包中夹着的香肠掉了。头低下去找香肠。视频也没了。我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宝宝的东西掉了,有人帮你捡吗?泪花花还在眼角,不争气的食物又掉了,宝宝是不是又哭了。
第五天好点,送的时候还哭,老师要抱走的时候也把手伸向了老师,接的时候照样哭。心碎的一周过去了。
没想到第二周第一天还哭,第二天准备哭,还没哭出来老师就抱进去了,第三天已经不哭了,只是情绪不高而已。
我们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就顺利的入园了,现在在园里玩的很开心,尤其是第二周的第四天,已经能说处小朋友的名字了,这个是西西,小耳朵,豆豆,七月,听着这些名字,真的不敢想象这么快我的小朋友就融入了小集体,这两天看着孩子的小视频,小照片,真的很欣慰也很感动。
那么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一是努力克服作为父母的分离焦虑。孩子会有分离焦虑,父母也有。那天听小区的妈妈说,娃第一天上托班,娃在托班哭,爷爷奶奶在家里哭。
我觉得父母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给孩子时间,也给自己时间。
记得8月份给她报了托班,我当时问了好几个宝妈,从孩子的吃饭,入厕到休息,是否会受欺负,是不是没有安全感,我真的担心了不少。一次次的确定是不是太早了,一次次确定是不是真的要入托,要不要在缓几个月。
但最终还是决定国庆后,把宝贝送过去。
可以送去是基于以下几点:2岁多,孩子能表达很多意思,即使现在做的不是很到位,就比如往往尿完才和我说尿了。已经开始拉粑粑了,才和我说拉粑粑。不过好赖已经会表达了。会说话,那么入托就不是很担心。
其二:孩子明显需要小伙伴,看到她出门喜欢和小朋友玩,总是想去豆豆姐姐家,还总是嚷嚷着要去幼儿园,我觉得小孩子的社会性开始展现。
大川繁子老师说:紧靠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是有限的。孩子需要孩子们的社会。我觉得去托管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三:2岁是秩序敏感期,规矩和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个时候也是习惯养成的时期,孩子会有很多自主意识萌发,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引导作用很大,我担心怕在家里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也怕在这半年时间又养成很多随意散漫的不良习惯,毕竟白天我们上班,爷爷看着也是任其野蛮生长。
其四:看《蒙台梭利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一定要有适应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家里是做不到这点的,比如滑滑梯,还有适合孩子洗手的洗手台,小桌子。还有托管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的游戏,和我们散养还是有区别的,也觉得三岁之前的启蒙,对于一个孩子是很重要的,也不想耽搁孩子前三年脑部神经快速链接的黄金时间,毕竟过去就是过去了。
关于安全感,我觉得孩子不缺。在她出生的两年里,我和爸爸给予了足够多的安全感,爸爸一直在身边,我也是,作为上班族,我觉得我应该是陪伴孩子最久的妈妈,自从休完产假,我们搬家搬到我单位附近,每天中午回去给娃喂奶,到娃1岁7个月,基本上除去上班时间,就在家里陪着她。所以安全感这点我不是很担心。
二是寻求专业人士、或者宝妈的帮忙。我有一位朋友是做幼师的。我在孩子情绪最激烈的第四天咨询了她,记得在咨询她之前,我还和他爸爸有了个小的决定。
老公心疼的说,不行,就让他爸带着吧,我想了下那给孩子点时间,也给我们点时间,一个月后看,如何还是这样的,那就回来吧。
同时我也咨询了朋友,她安慰我,这都是很正常的,她也给我说了,为什么孩子前几天看着没事,第四天,第五天反倒哭的厉害了。
那是因为孩子刚到一个新环境,新鲜感、好奇感占了上风,这种新奇冲淡了分离的感觉,等三四天后孩子熟悉了,开始意识到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哭的更厉害了,这都是很正常的,你不用过多担心,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孩子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这是一个慢慢越来越好的过程。朋友的安慰让我的焦虑得到缓解,她还给与了我很多实用小方法,小技巧。比如,孩子白天要是想爸爸妈妈了,我们可以给她带张家里的全家福啊,可以告诉她要是想妈妈了,你可以摸摸妈妈照片啊等等。
回家后也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告诉她爸爸妈妈很爱她,妈妈上班的时候也会想念宝贝的,到点妈妈就会来接宝宝了等等。
我还咨询了几个妈妈,几个妈妈说不是孩子舍不得我们,是我们舍不得孩子,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孩子。妈妈要先勇敢。孩子要比我们适应能力强。
其中一个妈妈说,她的宝宝1岁11个月入园,我问她,孩子有哪些进步,阿姨说道:娃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作息规律,喜欢学习,学着收纳,胆量变大,变主动了。另一阿姨也说,现在孩子接受能力都很强,不要小瞧孩子,他们要有自己的社交圈,我怕娃受欺负,她说孩子要通过自己的社交圈,才会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的分离焦虑缓解了很多。
三是可以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
上托班之前,孩子就经常趴在窗台上上哥哥姐姐上幼儿园,她也很想去,那会给她读绘本《小布上幼儿园》。小布穿上外套去上幼儿园。小布很喜欢幼儿园。在幼儿园,小布把外套挂在自己的挂衣钩上,小布在幼儿园喜欢画画。在幼儿园小布喜欢用天平秤积木。在幼儿园小布喜欢吃饭,现在该回家了,小布在幼儿园读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绘本给她一个幼儿园生活的大致场景。
给她读幼儿心理安抚绘本《妈妈,你会永远爱我吗?》小孩子的心理是很细腻的,妈妈需要给她确定的绵长的爱,那就是妈妈永永远远的爱着你。孩子不缺爱,那么她也不会缺安全感。
给孩子读绘本,增强孩子对幼儿园的熟悉感是一方面。
我还读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蒙台梭利的教育》《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爱与自由》、《完整的成长》。《父母的语言》、《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开放》。
尤其是《蒙台梭利的教育》和《每个孩子都能像花儿一样》给我的启发更大。
对于要不要送孩子去托班?其实我很纠结的。2岁,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放给老人带,还是送托班。这是个问题。很感谢大川老师给了我力量。
大川繁子老师说:比起陪伴时间,爱的质量更有助于孩子成长。她肯定了职场女性“边工作边育儿非常了不起”,在这之前其实心里是忧心忡忡的,毕竟没有亲自陪着孩子,但是工作由不了我,看了大川繁子老师的书,我释怀了,不管哪一种选择,自己带孩子,还是把他送托班,只要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就好。如果做出的选择不是自己满意的话,也就无法和可爱的孩子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了。
深有感触。小区里一位全职妈妈,知道我把孩子送拖班了,和我说现在你轻松了,我说还好,她上托班的时间我在上班。她老公当时也在跟前,就和她说,要不你也把孩子送托班。她说我我不送托班。
这要是放之前,我总会有点愧疚,觉得对不起孩子,但现在我和她说,你能带就自己带吧,妈妈带着最好了,我们是因为要上班没办法。但这些选择我觉得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对于现在的选择我觉得很好。看着孩子现在每天在托班开开心心的玩,我也觉得痛苦的分离焦虑已经过去,你好好成长,我好好上班。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