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到面包店买早餐,遇到一对母子。目测应该是上学路上买早餐的一对母子,小孩七八岁的样子。这位母亲一直在叨叨絮絮:“你怎么就不能让我省心一点呢?”“做什么都拖拖拉拉的,像个老头子一样。”小孩沉默地选了面包拿到收银台。
这位母亲见小孩没回应,更来气了,拉了一下小孩的肩膀说:“我跟说话呢,你聋了还是哑了,一点礼貌都没有。”“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小孩。”小孩的小手紧紧握拳,依然没有说话。
母亲继续说:“你不说话是吧,那我就不付钱了。”小孩气呼呼地回了句:“那就不买了,我饿死得了。”然后跑出了面包店。
这位妈妈付了钱,拿着面包追出去,嘴上还说着,这小孩怎么这样。
这样的情形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说很常见,只是对像不一样,场景不一样,语言的描述各有一套,但相同的都是对孩子的批评和羞辱。
坦白说,在我炸毛的时候,也对儿子干过类似的事情。
很多人说,我是为孩子好,他得知道自己哪做得不好才能进步。而且语言要深刻,孩子才能感觉到痛,痛了才会想要改变。总的来说就是,要想孩子做得好,先让孩子感觉糟。
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想起在正面管教课堂上体验过的一个叫“丛林游戏”的角色扮演活动。一群家长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围圈而立,每位扮演家长的人都对着扮演孩子的人说一句自己在日常对孩子发火时说的话。这些话语不是临时想出来的,而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真实说过的。如“我说过多少遍了,你还是出错!”“你什么时候才能记住。”“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
而三个“孩子”在依次走过每一位“家长”面前都只是重复一句话:“我只是个孩子,我需要归属感。”有的“家长”在说出两句后,面对第三个“孩子”,怎么也说不出来了。有的“孩子”在听到六七句的时候就开始崩溃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基上都是感受到自己是被嫌弃的,多余,不被爱的,无用的。
一位在最开始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爸爸在听完“孩子们”的分享后意识到自己对女儿说出的话多有杀伤力,直言好想回家抱抱五岁多的女儿。
在活动的最后,让“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请求“孩子”的原谅。有“孩子”选择了原谅,也有“孩子”选择不原谅。
选择不原谅的“孩子”觉得“父母”太任性,觉得“父母”不可理喻,请求原谅只是求得自己心安,并非出于对“孩子”的爱。选择原谅的孩子也坦言内心是有不情愿的,但愿意给父母机会。
可见,毁掉跟孩子的亲密关系只需要三言两语,但要修复却不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听到“孩子们”的分享,我想起有次对儿子恶语相向后向儿子道歉。我请求儿子原谅时,儿子犹豫了一会说,我现在还不想原谅你。我想不起来具体说了什么,但儿子说还不想原谅我时那受伤的表情和眼底的坚定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提醒我曾经用语言深深地伤害过依恋我的儿子。
好在,儿子没有为了取悦我而违心地说原谅,让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伤害。
也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我们不也是这样子长大的?那我们扣心自问一下,当父母说我们笨,说我们无用时,我们的感受真的好吗?真的就幸福地被激发了潜能吗?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录过一个纪录片---《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这个纪录片中,小时候一直被父母骂猪脑子的少年,因为债主骂他猪脑子引发童年被羞辱的经历,而弄了一把枪把债主给枪杀了。
常被父亲骂“丢人”的少年,在竞争对手骂他“丢人”时联想到父亲对他的辱骂,而恼羞成怒,找了一把斧子行凶,把人给砍了。
。。。。。。。。
纪录片中的几位少年亲述自己的经历。令人唏嘘的成长经历中渗透着家庭背景与犯罪背景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关联令人震惊。
这个在早两年前在网上颇为流行的视频提升了公众对语言暴力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知。
语言暴力,就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甚至有的家长说,我都没打他呀,说一下都不行嘛。
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正可谓“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记得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女生写的个人经历。这位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女生,有一个女强人的妈妈。女生说,在单亲家庭不是很被常人接纳的时代,尽管母亲的业务做得很好,却经常遭到各种非议。饱受压力的母亲常常对她发火。”要是杀人不偿命我早就杀了你“‘要是你得了什么病,我可没钱给你治,你只能死了“等话语时不时会抛向她。每一次被骂,女生都很难过,甚至有一次,女生手里握着一把小刀,想将自己的左手腕割破,但是刀太不锋利了,只留下一点小小的伤痕。
其实她母亲是一个正直又有能力的人。母亲一个人供她上学,为了方便她上学,买了学校附近的房子。为不让人说闲话,100斤的大米也自己扛上楼……可长大后,女生只记得母亲对她的各种羞辱。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生活中,我们常以为骂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是对他们负责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将法”。我们以为 ,让孩子知道自己差才可以使孩子幡然悔悟,积极向上。于是乎,“真丢人”、“笨死了”、“是人都比你强”等恶语便随心所欲地传达给孩子。
殊不知,这些极端的话语会重重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给他们一生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据美国布尔什海大学的研究员史特劳斯和帕斯查尔共同主持的一项研究指出:从小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可见,家长态度上的温和可亲、语言上的循循善诱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而态度冷酷专横、言语粗暴恶俗会阻碍儿童的智力发育。“笨蛋”的谩骂,就好比用“软刀子”把儿童“削”成真正的笨蛋。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便可以看出,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温暖一个失意的人,亦可以毁掉一个本来美好的人。有时候只言片语会中伤你最亲的人,并且可能是无法修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