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一过完,我们就要开始走亲戚了。前2天偶然看到很火的PAPAI酱的视频,有个分析走亲戚的本质就是把大姑家送来的礼品再送给二姨家,令人唏嘘,但是还是挺现象的
仔细想想,不是嘛?曾几何时,作为吃货的我们只是负责陪着父母亲一起去看看一年未见的亲戚,带上礼品。从我们的角度出发,目的很单纯:1 兜里有了过年讨来的压岁钱,过年找个人一起陪着玩,放鞭炮,放礼花。当然老妈还是还和三姑六婆唠唠嗑,说说这一年来的收货,在那个时候终于可以卸下持家的胆子,回到娘家,见到闺蜜,像少女时期的自己一样,只聊聊女生之间的那些话题。春节这么个特殊的场合,父亲也可以卸掉身上的架子,和几个朋友打打麻将,再烟雾缭绕一天,仿佛再回到年轻时候,回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曾几何时,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探亲的出行成本大大降低,我们越来越不珍惜这种和亲友之间的相会,都是类似匆匆赶场,每个人都给自己订好了schdule.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自从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我们的生活就被家庭中的琐事被填充满格了,再也没有地方让位给我是兄弟姐妹的角色了,我们只有一个角色:那就是我是父母。走亲戚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一种程序,已经缺少了家庭亲情间的氛围。当任何事情只考虑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仪式而已。
过年之前我问老妈,你给某某亲戚今年打了多少个电话了。老妈说没有,因为电话号码一直打不通。我有个担忧:不知道对于我自己的姐姐,若干年之后,我是否还能记得她们的电话,我也好奇自己是否也会一年不给她们去一个电话。当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自己的眼前的时候。当然,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就在受教育方面,还是有区别的,文化程度也许也可能成为一种影响因素吧,我期许着。当然目前来说,我门这一代的关系依旧是很密切的。
在某种程度上,人际间很多事情的交往向程序上发展的趋势是可预测的。随着隔代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甚至是90后成为走亲戚串门的主力,很多时候人情味变淡,因为走亲戚是兄弟父母之间的情感交融,让自己的孩子去串门自己的兄弟姐妹,但感情这个孩子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效果自然可见一斑。
但是,程序化有时候也并不一定代表着情感的流失。今年过年,老妈把大舅舅接过来过年了,大舅舅的几个兄弟都外地发展的很好,在那里也定居了。知道这件事后,也都纷纷打电话过来,问问亲戚怎么样,至少从外婆的角度来说,几个兄弟姐妹都还是很团结的,因为平常他们如果不回来,也会把舅舅接到他们那里去过新年。
所以渐行渐远,也不一定是代表主流。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只能是说代表着放大镜。能够区别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写完这篇文章,我想除非是特别情况,否则家里人让我去串门,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拒绝他们吧
愿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愿我们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否则,还不如自己学会独处,用那些时间是取悦自己呢。你说呢?